湖南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年)
(四)首輪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實施成效
1.礦產資源規劃體系已經建立
完成了省市縣三級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工作,建立了全省礦產資源規劃體系,實施了礦業權設置計劃管理與規劃審查制度,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步入規劃管理的軌道。
2.基礎地質調查、礦產評價與勘查進展明顯
基礎地質工作進一步加強,完成了1:5萬礦產資源遠景地質調查圖幅20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2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圖幅7幅、洞庭湖區1:25萬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礦產資源評價與勘查進展明顯,2000—2007年新發現礦產地91處,提交了相應的資源儲量。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布局與結構不斷優化
大力開展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治理整頓,積極推進資源整合,2000—2007年,全省取締非法礦山1.20萬多個,關閉整頓礦山288個,整合礦山1780個,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得到根本好轉。礦山總數從2001年的8875個減至2007年底的6019個,大中型礦山比例提高到4.09%。
4.礦產資源利用與保護水平得到提高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銅、鉛、鋅、錫、銻、鎢礦的采礦回收率高于全國水平0.32%—16.35%;銅、鉛、鋅、銻、鉬礦的選礦回收率高于全國水平0.68%—21.43%;錫、鎢礦的選礦回收率略低于全國水平;綜合利用礦山比例和利用率有所提高,全省綜合利用的礦山占可綜合用礦山數的25.15%,已綜合利用的礦種占可綜合利用礦種數的40.00%左右,煤矸石的利用率達到46.30%。7年來,實施礦產資源保護項目25個,資金投入4500.00萬元,對新設采礦權加大了礦產資源利用效率的審查力度。
5.礦山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開展了一批重點礦山的環境恢復治理工程項目,建立了以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制度為核心內容的較為配套的法律制度。2000—2007年,全省共有76處礦山已經進行了工程治理,全省礦區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2007年全省礦山次生地質災害治理率達到了33.90%。
6.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管理制度日趨完善
相繼出臺了礦產資源規劃管理、勘查開發、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監測、礦業權市場建設、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動態巡查、礦產資源收益分配、執法監察等一系列制度和管理辦法。保障了規劃的有效實施,規范了礦業權市場和中介行為,建立了交易服務機構,形成了礦業權有形市場,確立了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在礦政管理中的地位。
(五)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地質勘查基礎工作相對滯后
基礎地質調查工作欠賬較多,后備基地不足。綜合研究相對滯后,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勘查技術應用和成礦新理論的研究較少。地質勘查有效投入相對不足,國家地質勘查投入雖逐年增加,但用于地質勘查的資金仍然不多。省級公益性地質隊伍尚未建實建強,地質勘查投融資體系不夠健全。
2.開發利用水平相對較低
加工深加工比例總體較低,產業鏈較短,產品附加值較低。全省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三率”水平總體較低。如錳、鐵、銅、鋅等礦種的“三率”水平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3.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歷史遺留問題較多
歷史遺留的礦山環境問題點多面廣,治理工程量大,治理資金嚴重不足。
4.規劃調控力度不夠
規劃實施管理手段較少,地位不高,強制性不夠。實施現行規劃的法律法規政策不完善、嚴肅性不夠,規劃難以跟上形勢和政策的變化。鎢、錫、銻、稀土等礦種的國家調控指標與全省資源特點及產業水平不相匹配,導致全省這些礦種實際產量高于國家調控開采總量。煤炭單礦井最低生產規模與全省煤炭資源稟賦特點不相適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