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林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5.1 完善林業生態文化基礎設施
在有代表性的林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建設一批規模適當、獨具特色的生態林業博物館、標本館、科技館、文化館及生態科普教育示范基地。要保護好旅游風景林、古樹名木和紀念林。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積極融入林業文化內容,完善功能,豐富內涵,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推出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和示范作用的生態文化作品和生態文化建設示范基地。以國家森林公園為龍頭,省級森林公園為骨架,市縣級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全面發展,打造提升溫州森林旅游形象,成為有全國影響的生態旅游勝地。結合溫州實際,充分挖掘森林文化、花卉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特色果園文化內涵,開發一系列人們樂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義的生態文化產品,滿足社會多元化需求。發展林業生態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山水文化、樹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藥文化、森林旅游、森林休閑等物質文化產業,并努力發展生態文化影視、音樂、書畫等精神文化產業和生態文化培訓、咨詢、論壇、傳媒、網絡等信息文化產業。
5.2 推進林業生態文明基地建設
下大力氣推進野生動物園、樹木園、濕地公園、林業科普基地等生態文明基地的建設。全力做好溫州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做好保護、管理、經營、研究四篇文章,探索中國濕地保護和利用的溫州模式,并打造全國的科普教育基地。結合溫州濕地特點,與環保、科技、教育等部門密切合作,廣泛開展以濕地生態、愛護鳥類、保護環境等為主要內容、形式多樣的生態科普教育活動。舉辦世界濕地日、世界環境日、全國愛鳥周、全國科技科普周、全國科普日、植樹節、水日等系列大型生態科普宣傳活動,以“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為宗旨,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教育和文化活動,動員和組織全社會支持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努力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社會氛圍。規劃期內力爭將溫州三垟濕地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5.3 拓展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功能
把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放在林業的突出位置來抓,切實加大對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的投入,建立市級財政、縣(市、區)級財政對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的扶持、引導機制,進一步加強森林公園各類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開發森林公園生態文化產品,滿足社會需要。重視對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提煉,把森林公園建設成為大中小學生的科普基地、夏(冬)令營基地、實習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研人員的實驗基地和廣大藝術愛好者的創作基地。加強生態文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做好導游員、解說員及管理人員、表演人員等培訓,提高其文化素養;與大中專院校、科研單位和專業社團等合作,加強文化隊伍建設。
5.4 健全林業生態文化服務傳播體系
開展多種形式的林業生態文化活動。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建設各類紀念林、綠化示范村、綠色小康村和古樹名木保護活動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態文化活動,為群眾了解森林、認識生態、探索自然創造有利條件和提供體驗場所。鼓勵發展森林生態志愿者工作隊伍,廣泛利用植樹節、世界環境日、土地日、氣象日等重要紀念日,運用各種新聞媒體和社會喜聞樂見的專欄、專題報道以及文學、戲劇、電影等形式,廣泛宣傳有關林業生態文化的科普知識,提高全民對保護森林、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要拓寬林業生態文化載體,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和特色項目,鼓勵林業職工學技能、學種養技術、學根藝、學攝影、學書畫等,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升林業生態文化發展水平。
第6章 加強林業安全建設
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體系、森林防火體系、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體系和林業安全生產體系等四大體系建設,打造平安林區。
6.1 森林資源保護管理體系建設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大力推進森林資源有序流轉,鼓勵各種經濟主體通過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劃撥等形式參與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要規范流轉程序,加強流轉管理,做好流轉的各項服務工作。加強林地的保護管理,實施林地保護性開發利用;完善征占用林地審核審批管理制度,切實做到依法審批、依法用地、嚴格監管;嚴格執行林木采伐限額管理制度,堅持伐前作業設計、伐中檢查、伐后驗收制度,依法規范林木采伐管理,從源頭管理入手,全面推行林木采伐公示制,推廣電腦核發林木采伐許可證,提高憑證采伐率。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監測和信息化管理,建設市、縣森林資源動態監測機構,探索推行年度公報制度。進一步規范木材憑證運輸制度,合理調整木材檢查站的布局,完善流動巡查檢查方式,規范木材運輸檢查行為。加強對木材經營加工監管;加大山林糾紛調處力度,確保林區社會和諧穩定;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
6.2 森林防火體系建設
堅持“以人為本”,堅持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森林防火的長效機制,以全面提高火災預警和處置能力為重點,依法治火,科學防火,深化改革,完善機制,加大投入,夯實基礎,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建立林火預警監控系統;加強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形成林火阻隔網絡體系,不斷提高森林自御火災能力;加強專職護林員隊伍和專業森林消防隊伍建設,加強森林防火儲備庫的建設和管理,不斷提高快速撲救森林火災能力;完善防火宣傳教育系統、撲救物資儲備系統,開展森林防火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管理組織體系建設,完善森林防火行政領導負責制,不斷提高森林防火組織指揮體系的工作能力,確保森林火災受害率低于1‰。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