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新聞出版和版權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粵東和粵西北地區重點發展可錄光盤生產,成為國際可錄光盤復制基地,形成一批上規模、上檔次、有知名度的企業和全球性的區域品牌。承接珠三角地區印刷復制產業轉移,發展建立具有優勢的特色新聞出版產業。建立健全新聞出版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重點建設“農家書屋”。
(二)總體目標。
到2015年,形成特色鮮明的嶺南文化和現代開放型新聞出版體系,新聞出版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凝聚力、生產力、服務力、創新力、輻射力顯著增強,主要發展指標居全國前列。新聞出版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知名品牌以及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骨干出版企業。
——基本形成導向正確、傳輸快捷、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出版傳播體系。堅持實施精品戰略,完成國家“十二五”規劃重點出版項目。擴大廣東報刊、電子音像和網絡出版的優勢,提升廣東出版的影響力。
——基本形成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充滿活力的新聞出版創新體系。以實施廣東出版創新工程為抓手,加強對優秀原創作品出版的引導和扶持力度。以經營集約化為重點,實現出版經營方式創新,以內容數字化為突破,推進出版流程創新。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充滿活力的出版產業體系。2011-2015年,全省新聞出版產業增加值實現年均增長10%以上。力爭到“十二五”末,全省新聞出版產業總產出達到3000 億元,增加值超過800億元。形成若干規模大、功能強的產業基地,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產業集聚區。
——基本形成以人為本、覆蓋全面、分布合理、功能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農家書屋、全民閱讀、文化環保和版權保護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若干惠及百姓的公共服務平臺。
——基本形成調控有力、監管到位、依法行政、服務人民、運轉高效的行政管理體系。建立起一套適合廣東新聞出版業發展需要的行政管理和出版物市場監管及服務體系。
(三)主要發展指標。
努力建設與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相適應的現代新聞出版業發展體系,向新聞出版強省目標邁進。
——努力壯大新聞出版產業總體規模,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十二五”末實現總產出3000億元。
——大力提高內容出版產業整體實力,到“十二五”末,力爭圖書出版1萬種、總印數2億冊,報紙出版總發行量45億份,期刊發行量23億冊,音像電子出版4500種。
——加速發展新聞出版新興業態,扶持培育10家以上數字出版大型品牌企業,數字出版業總產值500億元。
——積極發展版權產業,形成100個版權興業示范基地,培育100個最具版權價值產品。版權公共服務延伸到70%的核心版權創意園區,作品著作權登記年增長達到20%,版權產業產值達全省GDP總量的7%。
——創新發展印刷復制業,重點打造若干上規模、上檔次、有知名度、年產值達30億元的企業和全球性的區域品牌,印刷復制業高新技術升級改造率達50%,印刷復制業總產值2000億元,其中印刷品加工出口700億元。
——不斷增強新聞出版企業活力,完成經營性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和國營發行單位重組整合,力爭形成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媒體經營和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產出超100億的新聞出版企業和集團。培育新興出版物發行模式,出版物發行年銷售額200億元。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農家書屋(社區書屋)建設和數字閱讀基本覆蓋全省城鎮社區和行政村,力爭在“十二五”期間達到“市市有書城,縣縣有書店,村村有書屋”的目標。人均擁有公共藏書1.2冊以上,主流閱讀人群使用數字閱讀達到90%以上,省和地級以上市均有1-3個全民閱讀活動品牌。
五、主要任務
(一)實施重大出版工程,提升廣東出版影響力。實施嶺南文化品牌出版工程,出版《廣府文庫》、《潮汕文庫》、《客家文庫》等叢書以及《中華潮樂——潮州音樂名家名典大全》等音像制品,推動嶺南文化的保護、挖掘和開發,重點扶持省出版集團出版嶺南文化課程。組織出版富有豐厚文化內涵的學術類圖書,推動我省大學出版社的學術品牌發展。出版人民群眾喜歡、實用、便宜的出版物,每年抓好3-5個重點出版工程和出版項目,通過實施“南粵出版獎”評選,推出一批重量級學者作家的作品和一批反映經濟社會科技文化最新成就、具有廣泛市場影響力的精品力作,擴大粵版出版物的社會影響力。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