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電力發展“十二五”規劃
上海市電力發展“十二五”規劃
電力供應是保障國民經濟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礎。“十二五”時期是上海城市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加快“四個中心”建設,以及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空間布局優化,都對電力供應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加強對電力建設、運行、管理、消費等的引導,進一步推動本市電力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時期本市電力發展情況
“十一五”期間,圍繞舉辦上海世博會,大力推進電力建設,不斷提高電力供應能力,電力建設、結構調整以及電力裝備與科技發展等都取得了較大成績,電力供應基本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需求總量持續增長
2010年,全市用電量達到1296億千瓦時,與2005年相比,年均增幅達到6.7%;最高用電負荷2621萬千瓦,年均增長9.1%。按2300萬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用電負荷接近1.14千瓦,略低于紐約2000年(人均1.3千瓦)的用電水平。
(二)能力建設明顯增強
“十一五”時期是上海電力建設最快的五年,全市電力建設投資超過800億元,比“十五”時期增長60%,電力建設為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全市新投產發電裝機近800萬千瓦,市內裝機容量達到2011萬千瓦;建成500千伏南外半環、深入市中心的500千伏靜安站和世博園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工程等重大工程。同時,實現6回500千伏線路與華東主網相連,2回±500千伏直流線路和1回±800千伏直流特高壓線路同華中電網相連。
(三)結構調整初見成效
與“十五”時期相比,雖然煤電占全市發電裝機比重(77%)基本持平,但新增機組均為大容量、高參數、低排放機組,60萬千瓦及以上煤機占全市煤電裝機的比例從31.4%提高到60.6%。配合全市氣源建設,漕涇、石洞口等高效燃氣機組相繼投產,在全市發電裝機中的比重從2005年的9.9%上升到2010年的12.6%,建成國內首個10萬千瓦大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
(四)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重點實施了上大壓小、燃機建設、煤機脫硫三大工程,全市關停178.55萬千瓦小火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從2005年的343克/千瓦時下降到2010年的316克/千瓦時,其中,外高橋三期2010年供電煤耗降至279.4克標準煤/千瓦時,達到國際最先進水平;電廠二氧化硫排放從2005年的30.4萬噸下降到13.4萬噸,削減近60%;電網線損率降至6.05%,下降幅度達到2.26%,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石洞口二期擴建項目建成年產10萬噸二氧化碳捕集裝置,這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碳捕獲示范項目。同時,通過增加市外來電供應、發展風電等措施,使環境質量不斷得到改善。
(五)裝備產業加快發展
按照“示范帶動產業”的方針,電力裝備與技術水平進步顯著。上海電氣集團9F燃機國產化率達95%,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核電、燃料電池、光伏發電等先進電力技術的科研、制造和應用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大進展,華東理工大學大型煤氣化技術已出口美國,上海電氣集團成為國內首個IGCC示范電站裝備主供貨商。
盡管“十一五”時期上海電力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一是局部地區電網建設滯后成為近年來最突出、最集中的矛盾,由于規劃落地難、建設成本高,外來電“進得來、落不下”,楊行、南橋等地區高峰時段不得不采取限電措施。二是電力安全保障體系不完備,電網應急保障能力不足,大電網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電廠燃煤儲備體系尚不完善,部分重要用戶缺乏自保自救能力。三是城市電網缺乏有效調峰手段,2010年上海電網峰谷差達到1020萬千瓦(2005年為690萬千瓦),約占最高用電負荷的40%,大容量煤機參與調峰使發電煤耗大幅增加。四是崇明農村電網體制尚未理順,農網改造升級工作亟待加強。此外,還存在電力價格形成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環保治理措施需進一步加強等其他問題。
二、“十二五”時期本市電力發展面臨形勢
(一)國內形勢
“十二五”時期,國內電力形勢較為復雜,滿足需求較快增長壓力與實現節能減排目標要求并存,能源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對電力工業發展提出新的挑戰。一方面,目前我國人均裝機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別是美國、日本、韓國的18%、30%和43%,還有較大發展空間;另一方面,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非化石能源比例要達到1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減少40%—45%,對電力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