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健全完善本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形成全覆蓋的中小企業服務網絡。發揮市、區(縣)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作為落實中小企業政策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構建全市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面向中小企業提供創業、融資、技術創新、知識產權、檢驗檢測、市場開拓、管理咨詢、法律、信息化等服務。“十二五”期末力爭建立、充實和完善300家左右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
優化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減輕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社會負擔,降低準入門檻,擴大市場準入范圍,實現平等準入、公平待遇,鼓勵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進入國家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未禁止的領域。支持民營經濟參與國企開放性、市場化重組,推動大型國企與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打造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十)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強化工業輻射能力
進一步推進企業對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度融入區域乃至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增強工業集聚輻射能力。2015年爭取3家工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
推進國有企業開放性市場化重組。按照“盤活存量、引入增量、市場運作、做強產業”的思路,著力吸引一批中央企業、兄弟省市企業及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參與本地國有工業企業兼并重組,推動工業在資源整合、提升、優化中做大做強。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并購國內外具備雄厚研發實力、核心技術及關鍵能力的企業,掌控核心技術、營銷網絡、品牌等資源,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
著力吸引中央企業落戶。以對接規劃、優化服務、完善政策為重點,吸引更多中央企業將高端制造項目、各種類型總部和功能性機構落戶上海。深化與中央企業的全方位戰略合作,深入對接中央企業投資和戰略布局“十二五”規劃,加強與中央企業高層的定期互動和交流,營造更具針對性的用地、人才等政策和環境。
提高吸引外資質量和水平。探索新型招商方式,鼓勵國外大型龍頭企業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產業鏈上下游關聯配套項目增資,吸引總部、研發、設計、營銷等功能性項目落戶。鼓勵和引導外資企業與本地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研發合作,推進開放式創新研發,促進跨國公司技術轉移。加大招商引“智”力度,著力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國外優秀人才和團隊。
大力推進對外投資合作。積極參與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的合作,擴大研發設計、金融、專業中介等生產性服務業對長三角先進制造業的服務和輻射作用;發揮市外市屬農場作用,建設承接上海產業轉移基地。支持大企業實施跨地區重組整合,推動“上海制造”品牌走向全國。鼓勵企業開展境外投資合作,聯手內外資企業開發市場、技術和標準,培育一批本土跨國公司和知名品牌。
七、“十二五”時期工業發展的政策保障
(一)爭取政策先行先試
率先探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爭取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制造業改造升級、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等方面進行政策突破和先行先試,爭取建設國家級生產性服務業先行示范區、新能源汽車應用試點示范區、新能源應用示范區、工業設計示范城市(園區)以及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產業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兼并重組、“兩化融合”、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節能降耗減排、質量和品牌建設等重點工程,以及重大技術裝備創新及示范應用、新材料產業化、電子信息產業躍升、工業設計與研發服務發展等重點產業專項。
(二)保障工業用地需求
按照“保障發展、集約利用”的原則,用好增量,盤活存量。制定新增用地計劃,統籌安排好新增工業用地指標,年均新增用地2萬畝左右,重點用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技術改造重點項目。積極盤活存量用地,保持規劃產業區塊工業用地規模穩定,探索建立新增土地指標配給與盤活存量土地數量掛鉤機制,制定規劃產業區塊外存量工業用地調整轉型、分類利用的政策,完善有利于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建設的土地和房產政策,支持企業合法利用現有廠區和廠房進行改擴建、適當提高廠房容積率。
(三)加強金融服務支撐
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業務,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重點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機構開展面向開發區、產業鏈和科技型企業的金融服務。推進產業與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等金融資本的融合。優化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加大集合債券、集合票據等金融產品發行力度;加快中小企業改制培育上市步伐,借助國內外資本市場加快發展。深入推動投貸聯動。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