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5年景德鎮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2、通過礦山整合兼并及嚴把新建礦山準入關,2015年全市省、市發證礦山數量控制在80個以內。淘汰一批開采規模小、資源浪費大、安全隱患多、環境問題突出的礦山。
3、開展綜合利用的礦山比例提高到70%以上,煤、石灰巖、陶瓷土(瓷石、瓷土)、高嶺土、金等主要礦產開采回采率與選礦回收率在2010年基礎上提高2—5%,綜合利用率在2010年的基礎上提高3—5%。
4、完善礦山環境保護法規,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率達58%,礦山“三廢”排放綜合達標率達78%,礦山廢渣綜合利用率達22%,礦山開采破壞土地復墾率達30%?;窘鉀Q困擾多年的煤矸石和地面塌陷給礦山環境造成的危害。
5、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規則的礦產資源管理機制和宏觀調控體系建設。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有序發展。依法行政和優質服務的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四)遠期(2020年)目標
1、公益性地質調查與礦產遠景調查和潛力評價進一步加強。重點勘查規劃區地質勘查對一般性商業地質勘查的引導作用更加明顯。一般性商業地質勘查的主體地位形成。礦產資源儲量對經濟社會發展保證程度進一步提高。地質資料開發基礎建設和利用程度有所進步。地質勘查管理信息系統進一步完善。
2、隨著我市經濟發展速度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經濟增長質量明顯改善,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實現根本改變。通過加強礦業權市場的建設,積極推進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和布局得到進一步調整和改善,優勢礦種的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提高,礦業綜合工業總產值可望實現500億元。
3、建立健全市場經濟規則的礦產資源管理機制和宏觀調控體系建設,實現礦產資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轉變。進一步完善規范礦業市場,促使礦產資源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得到落實,礦山企業實現現代制度,礦業開發向規模化、集約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4、建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運行機制,實現礦產資源科學有序開發,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礦產資源開發管理與保護全面納入規范化、法制化、信息化的軌道,促進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健全完善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及預測預報體系。全市礦山固體廢料進一步減少,禁止有毒、污染環境的廢料排放,礦山“三廢”全面達標排放,礦山企業自覺執行邊開采礦產資源邊恢復礦山生態環境。根本解決煤矸石和地面塌陷給礦山環境造成的危害,礦山生態環境全面轉好。
第四章 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
“十一五”期間,礦產資源勘查工作要圍繞我市特色礦種、優勢礦種和陶瓷工業基地建設,重點加強金、錫、銅、陶瓷土(瓷石、瓷土)、高嶺土、煤炭等礦產勘查。實現公益性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和商業性礦產勘查分開運行、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項目,尋找一批新礦產地。著力引進社會投資,加強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探明一批可供開發利用的資源儲量,為我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一、公益性地質礦產調查評價
(一)基礎性地質調查
積極配合省國土資源廳,爭取利用國家國土資源大調查資金、中央地質勘查基金、中央財政專項和礦產資源補償費及財政補貼費開展全市公益性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工作。
基礎地質調查:開展桃墅店幅、江村幅1∶50000區域地質調查。面積900平方公里。
(二)礦產資源遠景調查和評價
1∶5萬區域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開展峙灘幅、瑤里幅、鵝湖幅、大游山幅、塔前幅、涌山幅、樂平市幅、洺口幅等8幅區域礦產調查。面積3600平方公里。新發現礦產地33處。估算預測礦產資源潛力(334資源量)。
(三)地質環境調查
開展昌江區(含珠山區)1∶100000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面積423平方公里。
建立全市地質災害易發區監測預警體系。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