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三)防保和應急工作成效突出,公共衛生管理不斷加強
——疾病預防控制水平顯著提升。2010年,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下降到152.93/10萬、死亡率為0.22/10萬,均低于全省207.84/10萬和1.02/10萬的水平;疫苗種類由7種增至14種,預防的傳染病由8種增至15種,麻疹病例較2005年下降了95.97%,結核病控制覆蓋率達100%。人均期望壽命從2005年的76歲提高到2010年的78歲。
——衛生監督執法力度顯著增強。加強食源性疾病和職業病的監督監測,擴大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范圍,提升公共衛生監督水平;加大傳染病監督力度,增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保障了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的食品及公共衛生安全;積極開展食品衛生、職業危害、醫療市場等專項整治,有效減少食物中毒的發生和控制職業中毒事件的危害。
——婦幼保健管理指標顯著改善。2005年至2010年,孕產婦死亡率由17.95/10萬下降到0/10萬;嬰兒死亡率由9.21‰下降到3.78‰;孕產婦系統管理率由53.87%上升至70.80%;住院分娩率由99.58%上升至100%;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由78.13%上升至87.06%;7歲以下兒童保健管理率由89.77%上升至97.21%。
——衛生應急能力顯著提高。衛生應急組織建設不斷健全,落實崗位責任制,實現全市衛生應急工作的統一領導、統一指揮。完善衛生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警監測和報告。強化衛生應急人員培訓,完善市鎮兩級衛生應急物資儲備與管理,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成功處置甲型H1N1流感、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傳染病疫情。
——愛國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充分發揮了愛國衛生運動在重大傳染病防控中的作用,國家衛生城市通過國家復審命名。新增14個國家衛生鎮、7個省衛生鎮和297個省衛生村、183個市衛生村。無害化衛生廁所、自來水普及率全覆蓋的成果得到鞏固。
(四)新醫改工作穩步推進,改革成效初步顯現
——不斷深化城鄉醫療保障體制改革。全市建立了城鄉一體的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社區門診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參保范圍覆蓋全市所有用人單位職工(含退休人員)、城鄉居民和非本市戶籍在校學生等各類人員。同時還建立了住院補充醫療保險等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形成了以社會基本醫療保險為基礎,補充醫療保險和公務員醫療補助為配套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截至2010年底,全市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592.27萬人,其中本市戶籍城鄉居民接近全員參保。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市建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388個,社區衛生服務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服務內容不斷豐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六位一體”功能不斷完善,基本滿足人民群眾日常就近就醫的需要。
——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初步建立。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面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全部配備和使用國家基本藥物,實行零差率銷售,落實基本藥物醫保報銷政策。加強合理用藥管理,不斷完善基本藥物目錄。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截至2010年底,全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達25元/人/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面實施9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市累計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296.9萬份,健康教育162萬人,0-36個月兒童保健19.7萬人,孕產婦保健12.1萬人,高血壓管理4.1萬人,糖尿病管理1.7萬人,重性精神病管理1.2萬人,免疫規劃接種覆蓋全市0-6歲兒童和重點人群(含新莞人子女),接種率達95%以上。
——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穩妥推進。推進公立醫院離退休人員經費補助改革,市財政對3所試點醫院編制內離退休人員離退休經費進行補助。推進公立醫院債務清償改革,市財政分五年清理償還石龍人民醫院、太平人民醫院債務的50%。推進衛生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完成全市47家公立醫院及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編制方案(草案)制定等工作。推進衛生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