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3.科技創新卓有成效
在船型研發領域,全面掌握了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優化設計方法,打造了“中國江南型”、“中國滬東型”、“中國外高橋型”等若干品牌船型;突破了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超大型集裝箱船、液化石油氣(LPG)船等高端船舶的設計技術和關鍵制造技術,填補了國內船廠建造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的空白;自主研發的8530箱集裝箱船、30萬噸超大型油船(VLCC)等主流船舶性能受到國內外用戶好評,贏得市場大批訂單。
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具備了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350英尺自升式鉆井平臺、15-30萬噸級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裝置(FPSO)等主流海洋油氣鉆采裝備的設計生產能力,成功獲得了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的市場訂單并順利開工建造;多纜物理探測船、海上大型浮吊、起重鋪管船等海洋工程船舶獲得市場認可并成功實現產業化。
4.能力建設突飛猛進
“十一五”期間,中船長興造船基地一期工程順利建成并迅速形成年產450萬載重噸的生產能力,上海外高橋造船基地二期工程和臨港海洋工程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產,上海船廠崇明基地一期工程和港池工程也順利竣工。2010年,長興島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為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長興造船基地二期工程(第一階段)也得到了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
5.配套能力顯著提升
“十一五”期間,船舶配套產業通過自主研發、引進合資等方式得到了較大發展。滬東重機、中船三井造機、齊耀瓦錫蘭、上海曲軸公司等一批船用柴油機及關鍵零部件制造企業集聚發展,基本形成了船舶動力系統產業群,科技創新能力和生產能力全國領先。大功率推進器、自升式平臺升降裝置、油氣水處理系統、綜合錄井儀、平臺防噴器組等海洋工程裝備關鍵系統和配套設備的研發取得突破并實現了產業化。
(二)面臨的問題和形勢
雖然“十一五”期間上海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高速發展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造船完工量屢創新高,但在全國所占份額卻逐年走低;在液化天然氣(LNG)船等高端船舶的建造領域全國領先,但在豪華郵輪、大洋鉆探船、高級游艇等方面尚屬空白;在鉆井平臺、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裝置(FPSO)等主流海洋工程裝備的設計、建造領域有了一定突破,但在前期設計能力、工程總包能力、海洋工程配套能力等方面仍與韓、日、歐美等先進造船國家存在相當差距,仍未形成產業規模;配套產業門類較局限,優勢產品不多,僅呈點狀發展,有待完善產業鏈。
“十二五”期間,上海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面臨的將是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形勢。機遇主要有,全球經濟將在調整中逐步恢復,國際船舶市場需求將呈現從低迷到緩升的走勢;船舶高端化、大型化趨勢日益明顯,上海具有先發優勢;隨著海洋油氣開發重點從淺水逐漸走向深水,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空間巨大;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將積極推動船舶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融合,可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堅實的金融保障。挑戰主要是,國際航運市場運力過剩,造船產能嚴重供大于求;以“綠色造船”為名的國際海事新規范密集出臺,技術壁壘越來越高;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競爭力不強,面臨與韓國、日本等先進造船國家的全面競爭;人民幣升值壓力依然較大,勞動力及原材料成本持續上漲。
綜上所述,上海船舶產業“十二五”前期可能進入多年持續增長后的調整時期,進入向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持續發展面臨新挑戰。“十二五”后期,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好轉和國際航運市場的復蘇,隨著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的不斷突破,以及長興二期工程的逐步建成投產,上海船舶產業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我們必須準確把握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機遇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積極開創產業發展新局面。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