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城鎮化發展“十二五”規劃
根據《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提高我省城市化發展水平的意見》(粵發〔2011〕23號)和《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
一、回顧與展望
(一)“十一五”工作回顧。
“十一五”期間,我省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戰略,以增強城鎮群和中心城鎮輻射帶動能力、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等為重點,在提升城鎮化質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省城鎮化發展水平穩步提高,基本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目標,城鎮化發展整體態勢良好。突出表現在:
1.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中心城市發展日趨成熟。
“十一五”期間,全省城鎮面貌得到較大改善,節約集約用地水平逐步提高,基礎設施逐步配套,城鎮服務功能逐步完善,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大量農村人口轉變就業渠道并向城鎮聚集,帶來旺盛的城鎮建設投資和消費需求,工業化與城鎮化形成良性互動。截至2010年底,全省常住人口達10440.94萬人,城鎮化率(即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達66.2%,比“十五”期末提高了5.5個百分點。
2.區域發展格局不斷優化,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取得新進展。
全省已逐步形成珠江三角洲地區率先發展、東西兩翼穩步發展、粵北地區加快發展的區域格局,以及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粵港澳緊密合作,攜手共建優質生活圈和環珠江口宜居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3.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宜居城鄉創建成效初顯。
城鎮各項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10年底,全省累計建成各類衛生事業機構16541個,文化館129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133個,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169個;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305座,實現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一縣一廠”目標,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73%;建成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42座,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70%;開展城市河段和河涌綜合整治工程達900多項,全省江河斷面水質優良率達75%,飲用水源水質總達標率達95%;自來水普及率達98.37%、燃氣普及率達95.75%;設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7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27平方米;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1個、國家地質公園8個,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7%;21個地級以上市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省宜居城鄉創建活動成效顯著,保障性住房新開工23萬套、建成11.35萬套,通過珠江三角洲綠道網建設、“城中村”改造、“萬村百鎮”整治等工程,建成省立綠道2372公里,啟動100條“城中村”改造,群眾安全感逐年提高,有力提升了城鄉人居環境品質。
4.戶籍制度改革步伐加快,積分入戶辦法不斷完善。
制訂實施《廣東省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條例》、《關于開展外來務工人員積分制入戶城鎮工作的指導意見》(粵府辦〔2010〕32號)等法規和政策文件,不斷放寬準入條件,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序引導異地務工人員入戶城鎮和享受公共服務,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省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矛盾。
(二)主要問題。
1.地區發展差距依然較大。
省內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比較突出,城鎮化進程的區域差異明顯。截至2010年底,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化率達82.72%,步入城鎮化成熟階段;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城鎮化率分別為57.71%、37.67%、44.29%,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同時,不同區域的城鎮公共服務水平存在明顯差異。以人均醫生擁有量為例,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均醫生擁有量為粵東西北地區的2.2倍以上。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粵東西北地區城鎮化發展,影響了我省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2.城鄉建設模式相對粗放。
部分城鎮為吸引投資,隨意圈占、盲目開發土地資源,導致部分土地的實際利用效率較低,甚至長期閑置。部分城鎮產業結構失衡,低端產業占用了大量土地資源,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比重偏低,制約了城鎮建設水平的提升。
3.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配套不足。
公共服務設施配置不夠均衡,與城鎮化發展水平不匹配。珠江三角洲地區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總擁有量為0.113個/萬人,低于住房城鄉建設部《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指標體系》明確的0.3個/萬人的標準。公共交通發展滯后,公共交通對城鎮交通出行的分擔率較低。我省城市軌道交通最發達的廣州市2010年公交出行分擔率只有59%,與倫敦(72%)、東京(87%)、香港(90%)等城市相比有較大差距。城鎮公園綠地建設仍需進一步加強。截至2010年底,我省城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2.27平方米,其中廣州、深圳市的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為15平方米和16.3平方米,與紐約(19.2平方米)、倫敦(22.8平方米)、巴黎(24.7平方米)等城市相比差距明顯。
4.生態環境問題依然嚴峻。
區域生態安全格局亟需進一步完善,珠江三角洲地區多數城鎮面臨生態用地萎縮、區域生態安全維護體系脆弱、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能力不足等問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人口快速集聚和非農建設用地擴張,部分地區地表水環境質量不容樂觀,個別地區水質性缺水問題凸顯,環珠江口部分濱海濕地的漁農生產功能退化,大城市汽車尾氣污染現象嚴重,灰霾、酸雨等環境問題日益成為群眾關注熱點。
5.異地務工人員分享城鎮化成果程度偏低。
受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因素影響,大量異地務工人員未能隨著城鎮化進程融入當地社會,無法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削弱了他們對所在城鎮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和諧發展。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