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現代農業發展規劃
為貫徹落實《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指導全省現代農業建設,促進我省農業轉型跨越發展,編制本規劃。
一、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重大意義。
近年來,我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大幅增加農業投入,深化農村各項改革,有力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糧食生產基本穩定在百億公斤以上。“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農產品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初步形成。農業物質裝備條件顯著改善,科技支撐能力穩步提高。經營體制機制不斷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大幅提高。農民收入大幅增加,年均收入連續跨過4000元、5000元大關。我省農業發展取得的成就,為全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既是我省轉型跨越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時期,工業化、城鎮化對現代農業的引領推動作用將更加明顯。隨著我省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將進一步加大。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等高新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領域,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將更加強勁。全省上下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的氛圍更加濃厚,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將得到進一步激發和釋放。全省各級各部門必須珍惜難得的發展機遇,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方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著力加快發展我省現代農業,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山西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二)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收入翻番為主要目標,按照工業化理念、產業化運作的思路,著力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著力強化政策、科技、設施裝備、人才和體制支撐,著力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為全省轉型跨越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基礎支撐。
(三)基本原則。
——堅持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立足我省糧食生產實現產需基本平衡,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挖掘糧食增產潛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構建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依法積極穩妥推進土地流轉,切實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利益。
——堅持科教興農和人才強農。加快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農業農村人才培養,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推動農業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
——堅持工業化理念、產業化運作。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按照成長性好、帶動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原則,謀劃推進一批加工、基地、流通、園區等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化支撐項目,以項目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堅持政府支持、農民為主、社會參與。強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農業,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堅持分類指導、重點突破、梯次推進。以“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為切入點,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支持主要農產品優勢產區建設,推進產業板塊化發展。在加快建設大同、晉中、運城三大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同時,鼓勵有條件地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四)發展目標。
到2015年,全省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主要農產品供給有效保障,農業結構更加合理,物質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生產經營方式不斷優化,農業產業體系更趨完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大同、晉中、運城三大現代農業示范區和10個現代農業示范縣以及城郊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