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一、“十一五”工業發展回顧
(一)發展特征
——工業加速發展,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顯著增強。“十一五”以來,石家莊市著力加大四大產業和五大基地建設,推進工業結構升級和工業布局優化調整,工業保持了較快增長,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010年,全市工業增加值1543.75億元,占GDP比重達到45.4%,比2005年提高了2.58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工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5%以上,比“十五”年均增速快1.6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超過47%,比“十五”期間高1.36個百分點。
——效益明顯改善,對全市財政收入的貢獻度顯著提高。“十一五”期間,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由2005年的211.3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659.81億元,年均增長27.8%;其中稅金由88億元增長到232.7億元,占全市財政收入的比重由53.1%提高到60%,成為全市財力增長的主要源泉。利潤、利稅總量分別高于唐山38億元和32.76億元,均居全省第一。工業綜合效益指數為349.6%,高于全省64.3個點。分行業看,建材行業扭轉了“十五”期間的虧損局面,利稅大幅度增長;裝備制造、紡織服裝、石油化工、醫藥、食品等優勢產業利稅保持較快增長,成為全市工業效益大幅度增長的主導力量。
——結構趨于優化,工業增長協調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輕重工業保持均衡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中制造業比重穩步提高,增加值占比由2005年的88.61%提高到2010年92.30%;醫藥、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等五大特色主導產業占比由2005年的48.4%提高到2010年的56.4%,尤其是裝備制造業比重呈現上升趨勢,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14.74%,成為石家莊市工業第一支柱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加速發展,年均增速超過30%。
——工業聚集發展,產業園區和基地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五大工業基地和南部工業新區初具發展規模,產業集聚度明顯提高,全市年營業收入5億元以上產業集群39個,其中年營業收入50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達到7個,10個工業聚集區列入首批省重點工業聚集區,成為全市工業發展新的戰略增長點。16個縣城周邊工業集聚區和28個特色產業集聚區初具特色和規模,成為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重要載體,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主要渠道。
——縣域工業特色發展,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優勢的塊狀產業集群。西部山區依靠豐富的礦產資源,形成井陘鈣鎂、礦區煤炭深加工、靈壽石材、鹿泉建材等特色產業;東部依托傳統產業優勢,形成辛集皮革、晉州紡織、深澤洗滌、無極板材、藁城宮燈等特色產業;南部依托當地特色資源,形成高邑建陶、趙縣淀粉等特色產業;中部依托區位優勢,形成正定板材、欒城醫藥等特色產業。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比重達到40%。
(二)存在問題及制約
——中心城區工業實力不強,輻射帶動能力弱。中心城區傳統優勢工業向周邊郊縣轉移的同時,缺乏新的產業增長點;中心城區與縣域工業發展同構,除制藥工業外,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代表工業升級方向的產業發展優勢并不突出,缺乏有實力、有競爭力、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大企業集團,總部經濟發展滯后,引領帶動能力差,與縣域工業之間缺乏分工協作。
——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創新發展能力弱。代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僅為0.3%左右。石家莊市標志性產業--醫藥制造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也僅為1.3%左右。同時,促進和引導工業結構調整升級的財政專項資金投入不足。
——戰略資源相對短缺,要素支撐能力弱。石化、鋼鐵、紡織原料保障能力相對較弱,主要依賴進口和調入。水資源短缺,地下水嚴重超采。西部多山,生態敏感性強;東部多基本農田,人口密集,可利用建設用地少。勞動力素質有待于提高,支撐先進制造業發展的人力資源不足。
——環境容量較小,承載能力弱。市域內地表水體總體呈“有機污染型”,各地表河流受沿途工業污染源污染較重,城鎮下游河段水質多超過地表水功能區劃標準,單位國土面積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