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發展“十二五”規劃
第七章 區域協調與特色發展
一、發展目標
充分利用圈域優勢資源,突出重點,發揮特色,加大協調整合力度,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擴展區域合作范圍,形成以武漢為龍頭,以襄陽、宜昌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為戰略支撐的區域發展格局。力爭到2015年,形成圈內各市、州(林區)特色發展,與武漢城市圈、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與周邊區域和諧發展的良好格局。
二、圈域特色發展
(一)襄陽市。
圍繞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依托古隆中,著力圍繞“諸葛武侯”構建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產業,與荊州、咸寧等發展各具特色的三國文化旅游,加強與四川成都諸葛武侯祠、河南南陽臥龍崗等景點合作與開發,重點建設襄城區襄陽臥龍生態文化度假旅游區和襄陽古隆中——魚梁洲旅游區。加強諸葛亮與黃月英愛情文化的提煉與利用,整合發展古隆中—黃家灣旅游區。在襄陽市“雙二百”(城區面積200平方公里、人口200萬)建設中,高度整合城市建設中的生態文化旅游。建設鄂西圈城市綠道示范項目。實施樊城區中國襄陽普陀堰生態園項目,加強生態產業建設。大力構筑現代農業示范帶,提高全市糧食生產水平。著力打造汽車千億元產業,加快紡織、食品、能源電力、冶金建材、電子電器、裝備制造、化工醫藥、通用航空等支柱產業發展。力爭到2015年建設成為三國諸葛旅游文化展示娛樂中心,旅游業年收入達到200億元以上,相當于全市同期生產總值的5%。
專欄1 襄陽古隆中
國家4A級旅游景區。古隆中位于襄陽城以西15公里處,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隱居的地方。劉備在此“三顧茅廬”,諸葛亮在此“隆中對”。諸葛亮本是山東瑯琊人,幼年失去了雙親,17歲隨叔父來到襄陽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被稱為“臥龍”。后來劉備三度造訪,諸葛亮全面分析了當時三分天下的局勢,提出了一統天下的謀略。隋唐始,古隆中就是一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文物風景區。目前總面積12平方公里,景區內群山環抱、松柏參天,景色頗為優美。有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主要景點諸葛亮故居、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橋、六角井、觀星臺等。
(二)荊州市。
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壯腰工程”為契機,圍繞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文化中心,把荊州建成全省楚文化、三國文化旅游的龍頭,以古文化促旅游開發。重點建設荊州古城旅游區和洪湖岸邊是家鄉—石首天鵝洲旅游區。依托荊州博物館、楚紀南城大遺址公園和熊家冢遺址博物館,提升博物館(園)旅游功能,著力推進省部共建項目——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建設,將其打造成國家級大遺址保護展示示范園區。依托關帝廟,順應關帝財神信俗,開發關帝文化,設計紀念關帝的系列旅游活動,吸引海外華人前來拜祭。依托古城墻、玄妙觀、章華寺等古建筑,統一風格,加快城區改造外遷,修復完善古城建筑。加快實施洪湖岸邊是家鄉濕地生態旅游、天鵝洲生態旅游等項目建設。推進現代農業與農產品加工、先進制造業和物流業基地建設。突破性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化工兩大支柱產業,加快發展裝備制造、輕工、汽車及零部件、紡織印染、電子信息等五大主導產業,支持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力爭到2015年,旅游業收入突破150億元,相當于全市同期生產總值的9%。
專欄2 荊州古城
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城墻為清朝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依明代舊基重建,采用糯米石灰漿灌縫、磚城墻和土城墻互相依托而成。荊州古城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12公里,周長1128公里,城墻高883米,城垛4567個,炮臺26座,藏兵洞4座,有城門和城樓6座。城池依地勢而起伏,順湖池而迂回,蜿蜒狀若游龍,飛舞于湖光水色之上,絢麗壯觀,現已成為國內外游客熱切向往,感受歷史的旅游勝景。禹定九州,始有荊州。荊州古城墻在時間上跨越數千年,其滄桑歲月背后隱顯的文化、藝術、建筑、歷史、軍事、民風等內容包羅萬象,異彩紛呈,是歷史的巨大遺贈。荊州古城保存完好,是我國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是我國南方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為宏大的一座古代城垣。荊州古城墻現已成為外環跑馬,內環通車,城墻上行人的環城風景區,是感受三國文化、楚文化不可替代的人文景觀。荊州古城景區主要景觀有賓陽樓、藏兵洞、炮臺、文字磚、朝宗樓、城墻博物館、公安門(水門)、仲宣樓遺址、曲城、南紀門、遠安門、安瀾門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