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生態市建設“十二五”規劃
(四)生態人居建設。
1.構建“雙核聯動-多極貫通-綠網相間”的生態人居格局。
協調建設用地空間增長邊界和自然生態空間的關系,依托基本生態控制線勾畫天津城市發展方向和擴展邊界,抑制城市發展對生態空間的擠壓,構建天津市“雙核聯動--多極貫通--綠網相間”的生態人居格局。
“雙核”即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以海河綠色生態廊道為依托加強雙核之間的生態連通性,保留“雙核”之間生態開敞空間,控制蔓延式城市空間擴展,防止城市空間無序擴張。在城市雙核內打造一批高品質的綠色社區,建立天津市節能、環保、生態宜居的人居環境典范。
“多極”即天津市城市“雙核”發展外圍新城組團。構建交通便捷、職住平衡、設施完備的新城,疏解城市雙核人口、交通、人居環境的壓力,與城市雙核產生自下而上的相互呼應,形成城市多級發展軸。
“綠網”即以“五帶、四廊、三區”生態安全格局為基礎的城市發展協調網。
2.建設慢行交通一體化的綠色交通體系。
打造公共交通(含軌道交通)、慢行交通一體化的綠色交通體系。2015年,建成地鐵2、3、5、6、9號等線路,啟動4、7、10號線,濱海新區B2、Z1、Z2、Z4號線等軌道交通線路,全市公共交通分擔率達到30%,電動和新能源公交車輛占公交車輛30%以上。
通過建設以步行交通和自行車交通為主的慢行交通體系,實現慢行交通與公共交通的無縫銜接,提高綠色交通網絡體系的覆蓋率和可達性。選擇天津港南北向自然風光較好岸線構建濱海休閑步道區,滿足居民沿海觀光旅游的需求;選擇歷史文化古城(薊縣古城、楊柳青古鎮、葛沽鎮、市區歷史街區)建立的歷史城鎮步道區,滿足游人歷史文化休閑觀光的需求。
3.打造全壽命周期內節能、環保宜居的綠色建筑。
有重點、有選擇的打造綠色建筑示范,將中心城區、濱海新區、津南新城、西青新城和武清新城做為綠色建筑示范區。示范區內新建建筑要符合綠色建筑標準,并逐步改造不達標老建筑。
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和天然采光,減少使用空調和人工照明;采用高效建筑供能、用能系統和技術設備,如太陽能、生物質能、熱泵等,實現建筑在生命周期內節能低碳。
全面普及節水技術與節水器具。社區景觀、綠地及公共浴室、公共廁所等重點公共設施要全部安裝節水器具,并優先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全面提高建筑節水。
4.加強生態創建和示范工作,推動全市人居環境建設。
深入推進生態創建工作。到2015年,西青區、市內六區和濱海新區全部達到國家生態市標準,已獲得命名的11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創建成國家級生態鎮,市示范小城鎮都要建成生態鎮。60%規劃保留村建成生態村,1/3規劃保留鄉鎮建成生態鄉鎮。積極推進中新生態城建設,創新發展模式,成為“能實施、能復制、能推廣”的宜居生態示范新城。在全市范圍內統籌環境保護、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開創天津市生態市建設新格局。
以中心城區、濱海新區、津南新城、西青新城和武清新城為綠色社區建設示范區,并在全市范圍內進行綠色社區示范推廣。規劃綠色社區示范區內新建社區全部達到綠色社區標準,并逐步改造不達標老社區。到2015年,全市10%以上的社區達到市級綠色社區標準。
5.統籌教育、醫療衛生、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協調市內六區與其他區縣中小學教育資源,培養優秀教育人才,繼續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推進天津市義務教育優質化、均衡化發展。圍繞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和重大項目建設,推進職業教育發展,形成順應經濟發展要求,有利于開展創新的人才培養體系。
完善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衛生信息化體系,到2015年,市內六區達到健康城市標準,全市基本實現人群普遍享有便捷可靠的基本醫療服務和免費提供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以提高勞動者技能素質、促進充分就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為重點,基本形成覆蓋城鄉、制度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
(五)生態文化建設。
1.繼承傳統文化脈絡,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融。
重視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風貌保護,任何開發行為都要進行保護論證,凡存在破壞街區空間形態和歷史風貌的,一律不予實施。推進“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計劃”,對國家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瀕危項目和項目傳承人進行搶救性保護,鼓勵各界人士參與天津市民間文學、傳統舞蹈、曲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手工技藝與民俗的保護與傳承。依托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創意文化中心建設,塑造富有活力的現代城市文化形象,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融。
圍繞萬國建筑博覽、名人政要故居等文化主題,在五大道、意式風情街、1902歐式風情街、法式風情區、地中海風情街等歷史租界區,加大建筑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擴大津門“小洋樓文化”在全國的知名度;中心城區依托海河豐厚的文化積淀和市內諸多文化和工業遺存,吸引更多文化創意企業落戶,擴大6號院、3526創意產業園等在全國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濱海新區依托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范園、亞洲文化產業園、天津濱海文化產業示范區等,加快動漫游戲、創意設計、數字傳媒等新興文化業態的集聚,著力打造環渤海地區文化創意產業高地。
2.全面推行生態文化教育,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素質。
將生態文化知識和生態意識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和繼續教育體系,編制生態文明教育教材,加強生態教育能力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黨政干部培訓計劃,提高領導干部生態文明素養和意識。納入企業培訓計劃,加強對企業干部職工的生態文明知識、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法律法規教育,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生態責任。重視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工作。
開展生態體驗教育。廣泛開展環保志愿者行動、義務植樹造林等環保公益活動,積極開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實踐活動,完善生態科技示范園、濕地公園等生態文化教育設施建設,發揮各類保護地和生態文化設施的教育和體驗功能。
3.培育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開展綠色消費宣傳和教育。在全社會提倡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鼓勵購買和使用環境友好型產品,推廣普及節水、節能產品和器具,拒絕過度包裝,深入推進禁塑工作,逐漸形成崇尚節約、合理消費、綠色消費的良好社會風尚。
扶持和培育綠色市場的建立和發展。鼓勵開設以“禁售公害產品、環保理念經營”為主題的“綠色商店”、“綠色超市”等綠色消費平臺;推廣綠色標志產品,擴大綠色標志產品的市場份額,建立綠色產品信息服務系統,設立綠色產品展銷中心。
推進綠色辦公,實施綠色采購。建設節約型機關,優先選用節能環保型車輛,實施辦公樓宇的節水、節能改造,全面實現辦公計算機化。優先采購再生材料生產的產品、通過環境標志認證的產品、通過清潔生產審核或通過ISO14000認證的企業產品,發揮政府部門的表率作用,調動全社會節約能源、資源的積極性。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