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生態市建設“十二五”規劃
二、“十二五”發展面臨的形勢
(一)尚未建立起覆蓋全市的生態安全格局。
“十一五”時期,“南北生態”的生態格局建設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基本生態用水嚴重短缺,河流廊道生態效益降低,天然濕地面積縮小、功能退化,重點生態斑塊之間連通性較差并呈現破碎化趨勢,還未形成支撐全市健康發展的生態安全格局。
城市化和工業區的高速發展使得河流沿線及河口、岸線地區的部分生態空間不斷縮小,水生濕生植物數量減少、質量下降、候鳥棲息地受到干擾,受保護地占全市國土面積比例由14.87%下降到11.05%,生態服務功能下降等問題仍然突出。
(二)水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用水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全市生態用水量為1.22億立方米,僅能滿足城市河湖生態用水最小量值,缺口量達6億立方米左右,無法保障維持地區生態系統安全的用水需求。同時再生水、海水淡化等利用效率較低,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相對滯后。“十二五”時期,全市工業、生活用水需求將繼續擴大,雖然可供水量不斷增加,但保證生態需水任務仍十分艱巨。
(三)能源結構不合理,能源需求總量持續增加。
2010年,全市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為0.826噸標準煤/萬元,雖然超額完成了“十一五”時期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的節能目標,但仍高于北京和上海,而且重點單位產品能耗指標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十二五”時期,全市能源需求總量將繼續呈增長趨勢,能源結構方面,一次能源消費仍然以化石燃料為主,特別是煤炭所占比重較高。太陽能、風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偏低。
(四)污染物總量控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十二五”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規劃時期全市經濟規模、人口規模均將大幅提高,同時必將帶來重點污染物新增排放量,按照國家下達我市的總量減排任務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分別為較2010年下降9.4%、15.2%、9.2%(工業加生活)、10.4%(工業加生活),因此要保障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減排目標,全市污染物減排壓力異常艱巨。
(五)地表水環境短期內難以明顯改善。
2010年,全市入境河流斷面中Ⅴ類、劣Ⅴ類斷面占實際有效監測斷面的60%以上。河道生態用水嚴重短缺,水體自凈能力不足。市區周邊區縣污水收集管網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影響了污水處理設施的功能發揮。污染物末端削減能力不足,地表水環境改善任務艱巨。
(六)大氣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難度較大。
能源需求量的持續增長,加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持續影響到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穩定達標。集中供熱設施建設滯后于城鎮化進程,采暖期二氧化硫污染防控壓力進一步加大。
全市機動車數量快速增加,汽車尾氣排放量顯著增加,城市建成區將呈現煤煙型和汽車尾氣復合型污染的特點,而揮發性有機物、多環芳烴和惡臭等污染防控將成為濱海新區石化、煉油等行業面臨的新問題。
全市工程規模不斷擴大,揚塵污染明顯增加,2010年已達9000萬平方米,原有一般除塵措施已難以維系大氣中PM10達標的狀態。
(七)冶金、石化產業擴張增加了資源環境的雙重壓力。
天津市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6:52.4:46.0,與北京(0.9:24.0:75.0)、上海(0.7:42.0:57.3)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冶金、石化等是消耗全市資源環境容量的重要行業門類。
“十二五”時期,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石油化工等高耗能產業的快速發展將進一步增加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雙重壓力,給水資源供給、能源供應、污染物總量控制帶來嚴峻挑戰。
(八)基礎設施建設還滯后于城市化進程。
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公廁等環衛基礎設施,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和市民群眾需求的不斷增加尤顯不足;城郊結合部以及村鎮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部分郊縣及建制鎮的污水收集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還有待完善,村鎮生活污水大都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滯后,農村地區環境問題較為突出。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需加快進度,軌道交通通車里程71.6公里,與北京(350公里)、上海(420公里)存在一定差距。城鄉文化、醫療、教育等設施服務質量距天津市“國際性現代化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尚有較大差距。
(九)生態文明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全市生態文明普及教育、生態文化宣傳、生態環保意識、綠色低碳消費等生態文明建設行動尚不能滿足生態市建設要求,生態法治體制不健全,缺乏對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方面的鼓勵、引導和懲罰措施,全社會生態文明程度有待提高。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天津市可持續發展能力。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