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規劃
(六)設施建設。
道路交通工程。道路選線應順應地形,盡量利用原有鄉村道路,避讓地質災害隱患點等不良工程地質條件,按交通需求合理確定道路寬度。主要道路路面采用水泥或其他硬質材料,次要道路路面采用石板、碎石、鵝卵石等鄉土材料,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街巷路面應采用傳統建筑材料。結合鄰里交往和休閑健身需求,合理布置村莊步行道。機耕道、巷、梯、坎、徑、埂與主次道路連接處,應設置簡易警示柱。
給水工程。在城鎮供水服務半徑內的村莊,應優先采用管網延伸供水。不在城鎮供水服務半徑內且具備水源條件的大、中型村莊,應采用獨立集中供水。小型村莊和相鄰村莊可結合實際采用區域集中供水,散戶宜采用簡易獨立供水。選擇水源時必須開展水資源勘查,保證水質良好、水量充沛。對村莊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應建立水源保護區實施保護。
排水工程。在確保既有農田排灌水系不受影響及防洪排澇安全的前提下,雨水排放宜采用明溝方式,特殊區段(如人口密集區段等)可用管道或暗溝。生產生活污水應由管溝收集,經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后排放。新建村莊應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統。
燃料。在城鎮供氣服務半徑內的村莊,應同步敷設天然氣管網。不具備生活供氣條件的村莊,應優先推廣使用新型燃具、灶具,倡導使用沼氣、秸稈、農作物殘棄物等燃料,鼓勵使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積極探索秸稈發酵沼氣、大中型畜禽糞便處理沼氣等集中供氣試點和推廣工作。
環衛工程。按照“村收集、鄉鎮運、縣處理”的模式,逐步實現村莊垃圾分類收集、封閉運輸、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對鄉村地區醫療廢棄物、突發性死亡畜禽、病害農作物等特別廢棄物,應預留專門場地進行收集處理。中心村及旅游型村莊應設置水沖式公共廁所。
電氣工程。村莊供電線路宜采用架空線方式,沿道路架設,特殊地段可結合地形合理確定路徑。低壓架空線與建筑物的安全距離、變壓器及電氣裝置應滿足相關安全要求。
通信。中心村應設置有線電視節點,按光纖/同軸電纜混合有線電視網方式組網。中心村實現光纖到村,村村通電話。
防災減災。應采取主動防災方式,規劃建設生命線工程及重要基礎設施。大中型村莊道路應設置兩個以上出入口,并在較為開闊的安全地帶設置避難場所。集中供水的村莊應布設消防栓等設施,不具備集中供水條件的,可利用既有水系或建設人工消防水池滿足消防要求。生產或儲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廠、倉庫、堆場等,應設置在相對獨立的安全地帶。村莊防洪應達到當地和流域防洪標準,易澇地段應規劃建設排澇設施。
(七)產業發展。
1.因地制宜發展農產品生產。依據全省農業發展現狀及資源條件,規劃構建5個農產品生產集聚區。
(1)淮北平原地區糧食生產集聚區,包括阜陽市、亳州市、淮南市、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規劃形成以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生產為主導,以中藥材種植和桑果種植為特色,以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為配套的農業生產集聚區。
(2)江淮丘陵區農業生產集聚區,包括六安市、滁州市、合肥市。規劃形成以雙低優質油菜生產、畜禽養殖為主導,以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為配套的農業生產集聚區。
(3)沿江平原區農業生產集聚區,包括馬鞍山市、蕪湖市、銅陵市、池州市以及安慶市的沿江平原地區。規劃形成以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生產,及水產品、畜禽養殖主導,以農產品加工、流通為配套,以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為特色的農業生產加工產業集聚區。
(4)皖南特色農業生產集聚區,包括黃山市,宣城市的旌德縣、績溪縣,池州市的石臺縣、青陽縣。規劃形成以茶葉、桑果種植和加工為主導,以觀光休閑農業為配套的特色農業生產基地。
(5)皖西大別山區特色農業生產集聚區,包括六安市的金寨縣、霍山縣,安慶市的岳西縣、潛山縣、太湖縣。規劃形成以油茶、茶葉、竹、林木和苗木花卉生產為主導,以生態休閑農業和農業加工為配套的農業產業集聚區。
2.保障傳統產業發展。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加快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嚴格保護耕地,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造中低產田,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
3.積極發展特色產業。以自然資源為基礎,依托傳統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農副產品加工、畜牧水產養殖、觀光農業、鄉村物流等產業。
(八)文化保護。
保護鄉村歷史文化。以“西遞、宏村皖南古村落”世界文化遺產為核心,以旌德縣江村、績溪縣龍川村、鳳陽縣小崗村等歷史文化名村為重點,系統保護鄉村歷史文化遺產、景觀風貌和人文資源。
發展特色文化。適度保留鄉村地區傳統節慶活動與文化藝術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載體,傳承鄉土文化形式和內涵。強化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中國花鼓燈原生態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促進黃梅戲等地方戲的保護與傳承。
五、行動建議
(一)分步實施。
從2013年開始,每年重點培育建設1500個左右中心村,全面推進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周期2年;每年治理改造10000個左右自然村,以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建設周期1年。
(二)規劃引導。
1.建立規劃體系。以縣(市、區)為單位修編完善村莊布點規劃,科學確定中心村布點,明確需要保留的自然村數量,并具體分解到鎮(鄉)。以鎮(鄉)為單位編制村莊體系規劃,明確中心村規模,落實自然村布點。以中心村、自然村為單位編制村莊規劃,明確村莊、宅基地和房屋布局及建設要求。
2.強化技術和經費支持。大力開展村鎮干部村莊規劃建設專項培訓,推進建設干部下基層擔任村鎮規劃建設指導員。設立省級美好鄉村建設專項資金,采取以獎代補方式,重點支持中心村規劃建設。各市、縣(市、區)設立美好鄉村建設專項資金,主要用于中心村建設和自然村治理。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