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推動首都科學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北京建設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為特征的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階段。為了更好地指導“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認真落實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加快推進《北京交通發展綱要(2004—2020)》和《北京市建設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綠色交通行動計劃(2009—2015年)》各項目標的完成,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北京市交通委員會會同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等部門以及民航、鐵路、郵政等相關單位開展了《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總結了“十一五”時期交通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存在問題,分析了“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面臨的形勢,并通過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交通發展的形勢分析,按照首都功能定位的要求提出了“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的目標和戰略對策,確定了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并制定了相關的保障措施。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遵循“開放、科學、務實、創新”的編制原則,舉辦了國家部委、周邊省市交通部門、北京市相關委辦局、區縣政府等十余次座談會,召開了院士、國務院參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交通專家、市民代表等多次咨詢會,開設了網上公眾建言獻策專欄,在廣泛吸收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形成了《北京市“十二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
規劃實施期限:2011年-2015年。
一、交通發展形勢
“十一五”期間是北京市機動車增長最快、交通投入最大、交通結構改善最明顯、交通管理最有效、市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交通系統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振奮精神、開拓創新,克服重重困難,加快構建以“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綠色交通”為特征的新北京交通體系,應對了5年凈增200多萬輛機動車的挑戰,基本滿足了市民不斷增長和變化的交通需求,適應了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十一五”時期市級交通基礎設施投資達到約2118億元,占同期GDP的4.0%,比“十五”時期增長101.3%。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公共交通投資占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的59%。實施公共交通低票價優惠政策。建成10條軌道交通線路,運營里程達到336公里。優化調整地面公交線網,實現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公交”。2010年城市公共交通客運量達到68.98億人次,比“十五”末增長33.2%。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十五”末的29.8%提高到39.7%。
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市區城市道路總里程達到6355公里,其中城市快速路達到263公里,比“十五”末增長14.3%。市域公路總里程達到211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到903公里,比“十五”末增長64.8%,實現了“區區通高速”。干線公路里程達到3462公里,比“十五”末增長15.6%,二級及以上公路里程占干線公路總里程的比例從63.5%提高到88.6%,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建成了T3航站樓、北京南站、我國第一條自主創新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等對外交通設施。建成了東直門、西直門等5個綜合客運樞紐。
建成了城市交通智能指揮控制系統、軌道交通運行指揮系統、國內首個動態交通信息服務系統等一批智能化交通運輸管理系統。建立了三級交通應急預案體系,形成了治超、治安等多項職能為一體的公路綜合執法檢查網絡。實施了市政交通一卡通應用技術等30多項地方交通標準。推廣使用了純電動和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推進了廢舊輪膠粉改性瀝青等一批節能環保技術的研發應用。
分階段實施緩解市區交通擁堵工作,完成了1000多項疏堵工程項目。實施了工作日高峰時段區域限行、錯時上下班、重點區域停車價格調整等需求管理措施。科學籌劃,精心組織,實現了安全、準點、可靠、便利的奧運交通總目標,賽事交通和社會交通和諧運轉,圓滿完成了國慶6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的交通保障工作。
“十一五”期間北京交通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主要表現在:人口、就業崗位和城市主要功能區建設仍集中在中心城,出行時空分布更為集中,潮汐特征更為明顯,中心城交通聚集效應進一步加劇;機動車發展呈現高速度增長、高強度使用、高密度聚集的態勢,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加劇;軌道交通線網密度低,地面公交運行速度慢,換乘設施不完善、銜接不暢,難以與小客車出行方式競爭;路網結構不合理,微循環不暢;樞紐場站設施建設滯后,缺乏有效的換乘銜接,公共停車設施建設緩慢,占路停車等問題凸顯;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環境惡化;市民現代交通意識、綠色出行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交通規劃、投資、建設、運營、管理體制機制尚需進一步理順。
“十二五”時期首都仍然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全力推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推進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建設的重要時期,也是首都交通發展的關鍵時期。
隨著首都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城市化、現代化、機動化進程進一步加快,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日益加劇,未來五年,北京交通形勢依然嚴峻。人口規模突破城市總體規劃預期,出行總量將持續增長、出行需求更為復雜多樣。“十二五”末全市日均出行總量將達到5400~5900萬人次,平均出行距離增加到11公里。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快速增長勢頭很難自行減緩,中心城路網承載能力難以支撐。出行結構優化調整將面臨巨大挑戰,綠色交通出行比例提升難度大。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主要取決于運行速度、銜接換乘條件、線網布局、舒適度等,而受用地、專用道網絡等條件的制約,改善難度極大。同時,改善自行車出行環境,保持步行和自行車在中短距離出行中的合理比例,也將面臨巨大挑戰。
未來五年北京交通將面臨人口、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快速增長的嚴峻考驗。影響交通發展的“六大關鍵”是:有效調控人口和城市功能布局,從源頭上抑制交通需求過快增長;強化交通的引導與支撐作用,協調城市開發建設與交通發展;控制機動車過快增長,引導小汽車合理使用;繼續保持交通投入與經濟同步增長,提高交通設施承載能力;進一步落實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政策,大幅改善交通出行結構;進一步強化交通管理,提高路網運行效率。“十二五”時期必須在發展方式、途徑和策略上有新的突破。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