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擴張致江蘇光伏產業陷入寒冬
地方政府救市待考
“產業園里能有20%-30%是光伏企業就不錯了。”
2006年2月,當魏啟東參與成立江蘇省光伏產業協會時,統計全省光伏相關的企業只有不到100家。2011年底,這個數字激增為1100家。
作為江蘇省光伏產業聯盟原秘書長的魏啟東回憶,江蘇省光伏行業的起步是從高紀凡創辦天合光能,并在1998年西部光明工程中接到8000萬元的訂單開始,但真正帶動全省產業大發展的卻是2006年施正榮帶領尚德電力(STP:NYSE)上市,并成為中國首富之后。
在尚德全盛時期,全球光伏產業一半以上的華裔科學家都在為施正榮工作。“尚德就像光伏界的黃埔軍校一樣培養了大批人才,他們中的不少后來被高薪挖角或者自立門戶。”江蘇省光伏產業協會研究員馬天陽說。
而與這些或熟悉組件生產流程,或具備人脈關系的“尚德系”相比,更多人進入行業之初只有錢,并且也夢想著像施正榮般一夜暴富。
“很多人籌集三五千萬建起一個50兆瓦的電池片廠,或是更大些產能的組件廠,然后通過資產抵押或者信用證向銀行貸款用作流動資金。”謝瀟拓說。
2005-2008年,受益于西方國家的光伏補貼政策,中國的光伏制造企業開始急劇擴張。時至今日,此時包括圍繞無錫尚德電力、常州天合光能和蘇州阿特斯形成的產業聚集區在內,江蘇下轄13個市全都建有光伏產業園。“這些產業園并不是省里批的,都是各地方政府為招商引資提出的口號,實際產業園里能有20%-30%是光伏企業就不錯。”馬天陽說。
地方政府的狂熱也實際刺激了企業的擴張。魏啟東估計,2011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片的產能約為30GW,產自江蘇的約占到全國的一半。而盡管光伏產業去年月2000億人民幣的銷售量對江蘇省GDP的貢獻還微乎其微,但這絲毫未減弱江蘇扶持本省光伏產業發展的決心。
作為國內光伏第一大省,江蘇于2009年6月19日出臺《江蘇省光伏發電推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三年內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00兆瓦。盡管與西部地區1800-2200小時的有效發電小時數相比,江蘇1100-1300的發電小時數從資源上并不占優勢,但是加上江蘇省的補貼電價,地面電站普遍能夠達到8%的收益率。
東臺市是江蘇省百萬畝灘涂圍墾工程的所在地,到去年底已建成并網光伏電站110兆瓦。“按照省能源局的測算,東臺還有2.3GW的光伏電站發展空間,而據說現在在能源局申報想來建電站的項目已經超過了1GW。”東臺沿海經濟區副書記丁克祥表示。
東臺沿海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馬圣群介紹,眼下除了五大發電集團,上海航天科技集團、中國機械工業集團等央企也紛紛向東臺投來橄欖枝,但東臺想得更多的卻是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讓央企在我們這里建起產業鏈有難度,他們的決策程序比較繁復,而且這些企業更多的還是做電站投資。”
按照東臺的想法,他們更期待與組件生產企業的合作,誰來這里布局產業,就把電站資源給誰。有知情人士透露,包括尚德電力、阿特斯、漢能和浙江正泰等多家企業都已經與東臺洽談多次。“但都還沒有最終敲定。”該人士表示,地方希望企業不僅要入駐而且要上規模,企業則希望能享受更多的優惠,“比如阿特斯要上千畝的土地,漢能打算投資八九億元,卻要地方配套18個億。”
實際上,眼下光伏產業的癥結正是產能擴張得過快,與地方政府的瘋狂不無關系,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沒有人愿意先踩下剎車。“把工廠建在我們這,我們馬上就能給項目,跟10兆瓦組件的銷售額相比,建廠房的金額簡直不值一提。”前述知情人士說。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