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擴張致江蘇光伏產業陷入寒冬
中小企業的“火線”掙扎
大企業以低價換取出貨量,無品牌優勢的小企業徹底喪失了競爭力。
此刻,對于蔡順來說,卻難有瞿曉鏵這樣的淡定,“我都覺得我可以改行了。”
2010年4月,在光伏市場最火的時候,蔡順接受了富二代老板的邀請,來到江蘇籌劃建設太陽能組件的生產線。為獲取專業機構的認證證書去開拓海外市場,蔡在去年說服老板將其生產的組件送至美國PTL實驗室檢測。瑞新一共認證了14種規格的產品,為此花費了122萬元,相當于公司注冊資本的1/10。
但蔡順沒想到的是,認證還沒有結束,光伏市場就已經驟冷。去年,僅靠著國內市場,江蘇瑞新的組件銷售約達2000萬元,今年老板提出希望能做到4000萬元的銷售,但他覺得很難實現。
蔡回憶,往年從二季度開始便是光伏行業的旺季,組件廠常常難以買到足量的電池片和輔料。而眼下,他根本找不到旺季的痕跡。“現在是兩極分化,忙的生產不過來,閑的就徹底接不到訂單。盡管全球市場總量沒有變小,但再也無法重現往日的全行業瘋狂。”
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到,在前幾年行業火爆的時候,大企業們不屑降價與小企業搶市場,而眼下連大企業也要以低價來換取出貨量的時候,本就無品牌優勢的小企業就徹底喪失了競爭力。此外,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將現貨拉至歐洲的倉庫待售,外國買家便直接在港口買現貨而無需再來中國,而持續走低的組件價格,讓小企業除了負擔不起貨柜的成本之外,更承擔不了將產品運至海外期間的價格損失。
蔡眼下的應對措施有兩條,一是幫大企業做代工,賺取人工成本。“有時候他們提供全部材料,我們只出人工,有時候他們提供材料名錄,我們自己采購并加工。”
二是生產針對小型應用系統的組件。此類項目通常總量較小,且不同項目所需的產品型號各不相同,與這個細分市場相比,大企業更青睞大型電站項目。但問題是,針對特定系統的非常規產品在市場上并不容易購得。“現在電池片廠家都把產品的效率做高,因為低了虧本,那么常規2.8瓦的就很好買,但是2.4瓦的就不好買。”蔡順說。
在2006年,劉良華與朋友合資5000萬成立常州市東君光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東君光能)。此前穿梭于國內各大醫院銷售藥品的他,憑著一腔熱血,就進入了光伏產業。
但劉趕上了好時代,2006年前后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開始相繼出臺光伏補貼政策,巨大地市場需求讓他只做了建造廠房和參加展會這兩件事,就迅速打開了局面。
市場好的時候,東君的組件曾賣到15元/瓦,最高的利潤率達到10%,按照東君去年每月近10兆瓦的出貨量,就意味著其一個月的盈利就能達到1500萬元。但如此高額的利潤,也需要同樣高額的流水來支撐。
“10兆瓦的售價是1.5億元,資金按照一個月流轉四次來算,兩個月的出貨就需要2-3億的現金流。”東君光能副總經理袁勇說,“光伏產業除非是最上游的硅料,其他環節的技術含量并不是很高,相對來說資金的要求要高點。”
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東君光能在去年7月市場急轉直下時做出的基本應對策略就是控制庫存。去年6月,包含國家退稅在內,單晶組件的價格可以賣到11-11.5元/瓦,但是到了9月,價格就降為8元/瓦。而東君光能恰好躲過這一劫。
但劉良華身上的擔子并不輕松,如今只要能保證不賠本的單子他全都接,以此來留住員工和保持銀行的信任度。“畢竟有經驗的工人不那么好招,而且一旦停產,再想向銀行貸款絕非易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