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12年走過西方百年歷程 朱镕基以事實反駁英記者
改革典范
開發浦東,缺少資金是首當其沖的問題。
朱镕基在1990年5月1日專門為浦東開發籌資做宣傳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在今后的5到10年內,開發浦東需要投入幾百億元的資金。
而當時,來自中央的支持是5年內僅給上海提供65億元資金,而且主要是貸款,大部分資金要靠上海自籌。
因此,外國投資者起著決定性的重要作用。
但當時上海吸引外資的形勢非常嚴峻。在上海搞一個項目,要蓋148個圖章,辦事程序也極不透明,外商反映尤為強烈。國外的企業家們后來在為上海共謀發展良策時也指出,影響上海吸引外資的障礙,正是一些領域存在的官僚主義、工作效率不高以及腐敗現象。
很快,朱镕基顯示出他的高效、決斷的施政風格。
在新一屆政府第一次常務會議上,朱镕基提出的設立“一個機構、一個窗口、一個圖章”的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的建議,作為市政府決定獲得通過。
經調查,上海這個為吸引外資而專門設立的直屬省市一級政府領導的行政機構,當時在國內還不曾有過,它的成立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簡化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后來,上海的這個“創造”在全國很多地方被廣為應用。
1988年6月10日,上海市外資工作委員會經過一個月的籌備即開始正式對外辦公。
“但要打開局面相當不容易,朱市長希望的"一個機構、一個窗口、一個圖章"顯然會觸動當時既有的利益格局。”葉伯初說。這個76歲的老人1988年是上海市建委副主任,當時他已到了退休年齡,突然被朱镕基調到外資委任委員,分管基礎設施的配套以及投資環境的硬件配套。
當時包括葉伯初在內的許多官員,思想上都有一個顧慮:你這個機構有這么大的權威性嗎?“一個圖章”能在所有的單位通行無阻嗎?你這個機構人員的素質怎么樣?會不會亂審批?能不能代表各方面的利益?
“朱镕基自有他的辦法,他不僅在思想上做工作,更重要的是在組建過程中巧妙運用了很多科學、周密的方法,從中體現了他的領導智慧。”葉伯初說。
首先,外資委是在原有的體制架構下組建,而不是推倒原有架構。即原來各單位的職權都不動,新機構建立之后,與各部門密切聯系,幫外商將各方面手續工作協調完成后,蓋一個圖章。
其次,團隊組建也非常合理,將各單位原有負責人之一(副主任)叫來做委員,而不是另起爐灶。這些委員身兼兩職:外資委委員、原部門副主任。這樣工作協調起來自然事半功倍。
另外,為了保證外資委工作人員的素質,約30位具體工作人員也是從相關單位抽調的精兵強將,保證了工作的質量。
《今日上海》雜志1998年11月的文章評論說,朱镕基想借此樹立上海良好的國際形象意志之堅決,從他為這個委員會配備的強大陣容可見一斑。擔任市長的他親自兼任主任,時任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的黃菊兼任第一副主任,市政府副秘書長葉龍蜚任常務副主任,再由市計委、市外經貿委、市經委和市建委四大機構分管引資工作的副主任分別任委員。
一種權威由此產生,“所有外商投資項目一經這個委員會拍扳同意,全市所有部門都必須通力合作,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和推進。該機構的功能除了審批、管理以外,還兼具協調、服務的性質”。
葉伯初說,外資委建立之后的效果是明顯的。它做的第一件事情是14個小組主動上門聽外商提意見。這是前所未有的。此舉讓所有外商頗有些“受寵若驚”的感覺,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的投資信心。
葉伯初認為,外資委設立后的政治效應也是很突出的。“六四”風波后,美國、歐盟等限制企業到中國大陸投資,幾乎所有的外商大都持觀望態度,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已經在上海投資的外商幾乎沒有撤走的。就這一點來說,外資委功不可沒。
另據當時國內評選“最佳合資經營企業”的結果表明,10個當選者中,上海就占了6個。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