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12年走過西方百年歷程 朱镕基以事實反駁英記者
短短十數年間,上海浦東的轉變可謂滄海桑田。
1990年5月,在首次浦東開發開放新聞發布會上,英國路透社的一位記者突然向上海市市長朱镕基發難:我個人認為中國在退步,浦東的開發開放能行嗎?
當時的浦東沒有輝煌的事實可以反駁這個質疑。
12年后,在中共十六大前夕,當這位路透社的記者再次站在浦東時,他被浦東的現實震撼了。他在自己的通訊中發出驚嘆:上海—讓世界羨慕不已的城市!
僅僅12年多,浦東就走過了相當于西方發達國家100多年、新興工業化國家30多年的歷程。
浦東,這塊10多年前的油菜水稻田如今高樓林立,一批批“國際社區”結鄰而居,數以千計的外籍家庭把這塊曾經被忽視的田地當成了自己美好的家園和創業基地。
開放信號
開發浦東是改造上海、振興上海的人心所向。
1980年代初,《解放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一條新聞《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說明了什么?》,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上海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滯后的窘境:上海“不就像只光下蛋不吃食的老母雞嘛;工業總產值全國第一、勞動生產率第一、上繳國家稅收第一……但上海人均道路面積全國倒數第一、人均居住面積倒數第一、三廢污染倒數第一……”
可謂一石激浪,該報道在上海引起強烈反響,上到政府高層下到普通市民對改造上海、振興上海的呼聲越來越高。
而振興上海的最好途徑莫過于開發浦東。當時上海官方和經濟理論界普遍認為:開發浦東至少有兩方面意義,一可為上海城市建設探索新路,以老區帶動新區開發,以新區帶動老區改造;二可作為上海經濟向外向型轉變的重要窗口,加快上海與世界經濟“接軌”。
小平同志也非常支持浦東開發。1991年年初他在上海過春節時,曾談到浦東開發問題,他說:“上海人聰明、素質好,如果當時就確定在上海設經濟特區,現在就不是這個樣子。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有上海,但都是一般化的。浦東如果像深圳經濟特區那樣,早幾年開發就好了。”
1988年朱镕基當選上海市市長后,在前屆政府的基礎上,繼續籌劃開發開放浦東,并積極向黨中央國務院爭取。
1990年4月18日,浦東開發開放終于正式啟動。
在宣布開發浦東的記者招待會上,有英國記者問朱镕基:“在海外,浦東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您的名字聯成在一起的,今后一旦您離開上海,這個局面將會怎么樣?”
朱镕基回答說:“我認為浦東開發不是與我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而是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戰略決策,不管誰在上海當領導,這個決策都是一定要實現的。”
朱镕基在許多場合都在為開發浦東積極造勢。
1990年3月1日,他在第八屆上海對外經貿洽談會開幕式上向外界透露開發浦東更為明確的態度:黨中央、國務院支持上海在開發浦東的過程中采取更加大膽的開放政策。
可能當時誰也不會想到,開發開放浦東會產生如此重大的國際影響,甚至改變了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的看法。
在上海市浦東開發辦公室正式掛牌辦公后不久,1990年7月15日,《紐約時報》以半個版的篇幅發表新聞通訊—《向世界展示中國仍在大搞經濟》;同年9月11日,《洛杉磯時報》也以《為低迷的上海傾注活力》為題,大幅報道浦東開發的現實和意義。
在那個時期,西方媒體鮮有以如此大的篇幅正面報道中國。
《向世界展示中國仍在大搞經濟》一文引用一些人評論說:“如果有人可以使這個計劃(指浦東開發)運轉,那就非朱镕基莫屬。他任命的那些技術型政治家們毫不猶豫地支持著他。”
《為低迷的上海傾注活力》一文中則這樣評價浦東開發和朱镕基的關系:世人關注浦東,也意味著對中共高級干部素質的考驗。……現任的上海市市長,61歲的朱镕基,被一致認為是中國政壇正在升起的一顆明星。浦東的成功將對他的政治事業提供幫助。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