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創始人王衛:順豐優選路漫漫 試水電商將是不歸路?
2014-08-31 10:56:05 責任編輯:林一 來源:站長之家
自順豐觸電以來,幾乎每一個季度都會有相應的戰略調整,實際上“順豐優選”至今尚不滿周歲,在電商界只能算是一位小朋友。
順豐速運卻是一家擁有15萬員工,營業額近200億的大帝國。
為什么一個不差錢的“龐然大物”,卻要急匆匆的踏入電商呢?
兩位CEO的不同解釋
關于順豐跨界做電商的初衷,大家都議論紛紛,莫衷一是。而順豐優選兩任領頭人也給出了答案:
去年10月份,原CEO劉淼多次宣稱“順豐做電子商務的初衷并不是迫于上游下游的擠壓,而是希望做一個銷售健康安全食品的網絡平臺”。
今年3月份,新上任的CEO李東起則公開宣稱“順豐涉足電商做生鮮食品平臺,實際上是為自己涉足冷鏈物流做準備”。
不到半年,兩任CEO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但果真如他們所說嗎?
首先,王衛不可能以“食品安全”為己任,輕易拋開主業去涉足一個陌生行業。其次,備戰冷鏈物流市場是順豐的長期戰略,但為了將來能在冷鏈物流市場上吃飽飯,而刻意做電商餓三年,如此繞彎子的事情禁不住思量。
在優選上線之前,王衛曾特意從深圳飛到北京給各位高管開會,他再三強調“順豐優選是不能失敗的項目”,可見王衛承受了不小的壓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初衷給他帶來了如此沉重的壓力?
順豐繁榮的背后
2008年中國M2貨幣總量約47萬億,到2012年時則瘋狂增長至97萬億,4年里M2翻了2倍多。同時,我國的GDP由08年的30萬億增長到去年的52萬億,增長了約1.7倍。國家財富的增長速度低于印刷鈔票的速度,經濟虛胖,人民幣的購買力在不斷下降,導致的結果是,地價、物價、人力資源價等均大幅上漲。
“快遞”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行業,人員、地租、房租、車馬費等是其主要成本項目,來看看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順豐的。
順豐現有員工近15萬,假如以5000元/人的月工資為核算依據,工資每上漲10%,對于整個集團將是7500萬/年的巨額成本。物流中心和集散中心用地量非常大,而這幾年的房租地租幾乎都是翻倍增長。跑運輸離不開汽油,而油價則是以超過10%的年速度增長,以93號汽油為例,2008年時約5.5元/升,而今天則是8元/升,綜合漲幅超45%。
這些成本,是順豐速運提高盈利能力的直接負擔。
除了被宏觀經濟所累,順豐的同行們也在步步緊逼。
國內有60%的快遞量來自淘寶網(含天貓),而這其中有80%的單量被“四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匯通、韻達)分食,順豐僅占10%左右。淘寶網店很少能承受得起順豐的價格,而多數網店也非順豐的時效性客戶,顯然“四通一達”迎合了大眾的低價需求,有如此高的市場份額也不足為怪。順豐要在這個市場里獲取更多份額必定困難重重。
另外,“四通一達”也沒有坐以待斃,也在逐步的逼近高端市場,從它們航空貨運的積極備戰中可見一斑,而且,順豐還不得不抵抗聯邦快遞、UPS兩家外資巨頭的兇猛殺入。
這盤棋對王衛來說是“前有狼后有虎”,他不得不思量下步棋該如何布局。
王衛向來穩健、踏實、勤奮,無論如何他定然不會拋棄自己的核心業務。
正如《公眾風潮》作者JoshBernoff所說“企業發展要認清自己的長處,你的優點決定了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如果你的特長是與客戶有良好的關系和互動,那么下一步的重點應該是還可以為客戶提供什么服務,以擴大經營范圍”。
顯然,王衛很清楚自身的優勢,向產業鏈的上游延伸進軍電商業,符合趨勢也是其唯一選擇,后文將展開這個思路,看看他是如何思考這個路徑的。
只是,回頭再看王衛經歷的外部及內部環境,這種產業鏈的延伸不像是主動的自我革命,更像是被逼上梁山,是一種未雨綢繆的戰略防御。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