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綜復雜的稀土利益鏈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稀土行業每年產生的廢水量達2000多萬噸,其中氨氮含量300mg/L~5000mg/L,超出國家排放標準十幾倍至上百倍。
最嚴重的問題仍然是水土的氨氮污染,因為土壤里氨氮超標,下雨的時候被沖刷到農田里,農田也會受污染。
贛州很多縣,曾經的“搬山運動”式開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依然清晰可見:把整個山頭扒光,地表裸露風化,好多年之后,依然寸草不生。“這是歷史的欠賬,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江西省龍南縣稀土工業管理局黨委書記廖志偉說。
針對稀土污染,國家各部委專門投入資金進行治理,例如,國土資源部的復墾復耕項目,科技部、工信部針對礦山、土壤廢水的專項治理項目。但由于破壞的面積太大,治理的費用非常高,國家部委的投入只能算是杯水車薪。
地方也在試圖通過一些別的辦法解決治理問題。江西德潤礦業正在龍南縣的一個礦山進行“搬山運動”——大卡車們從礦山上將開采出來的泥土一車車地往5公里外的另一座山上運,那里是高嶺土的加工分離點。
德潤礦業是龍南縣政府以綜合治理廢棄礦山之名引入的企業。根據要求,該項目分兩期投入:第一期是把稀土廢棄礦區里的高磷土回收利用,第二期是投資建一個陶瓷生產基地,總投資12個億。
但目前,德潤礦業只是將高嶺土開采出來,然后直接將原材料賣到外地去。沒有附加值,當地政府并不滿意,要求他們從高嶺土的開采到深加工一條龍生產。不過,對方似乎并不著急。
從高嶺土中分離出來的建筑沙在山上越堆越多,山體越堆越高,已經堆放不下,于是把山下“老表”的耕地也征收了來堆放。“2。9萬元/畝,政府強迫我們把地給賣了。”被征地的“老表”很不滿,但也沒辦法。當地一位農民說,他們其實是在山上提煉稀土。
贛州稀土礦業有限公司龍南公司經理林春雷說,“這些東西(建筑沙)放在這里都是寶貝,知道不?當(稀土)價格上來的時候,馬上加工,把稀土提取出來。”
德潤礦業正在開采的礦山獲批的是高嶺土開采權證。它與贛州稀土礦業公司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聯合稀土回收利用。
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他們是為稀土而來,開采高嶺土不過是一個幌子。“若只是開采高嶺土,不夠運輸的油費的。”
“很簡單,只要你到龍南來,所有人都懷疑你的動機不純。”德潤礦業的負責人反駁說。
根據龍南礦管局局長廖振楠的解釋:該廢棄礦山的稀土含量大約只有萬分之三不到,大部分是石英沙,“把50%、60%的石英沙去除之后,建筑沙稀土的含量就提高了,可以提取出來。這樣,稀土的尾砂就可以得到綜合的回收利用。”他原想將這個項目上報到國土資源部,搞成一個資源綜合利用的示范項目。但終因這個問題太敏感而作罷。
“綜合利用是一個非常高明的辦法,踩到了政策的邊線,卻不違反法規。”贛州另一個縣的礦管局長評價說,“現在的地質部門和中介部門都可以給你作假,稀土含量可能已經超過了萬分之五,但也可以給你做成是萬分之三。這個行業里,很多地質報告是作假的,這是一個慣例,而且你很難取證。”
然而,在采訪中,德潤礦業的負責人始終不承認他們有進行稀土回收。
據了解,目前贛州已有稀土企業開始探索稀土的“綠色開采”工藝。
開采:央企和地方的暗戰
2011年5月19日,國務院終于發出最高級別的稀土政策——《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指出,用1~2年時間,建立起規范有序的稀土資源開發、冶煉分離和市場流通秩序,資源無序開采、生態環境惡化、生產盲目擴張和出口走私猖獗的狀況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形成以大型企業為主導的稀土行業格局。
2011年11月15日,工信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和海關總署再次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稀土專項整治行動聯合檢查的通知》,決定對稀土礦山、冶煉分離企業進行專項整治。
于是,稀土行業歷史上最嚴格的整合治理開始了。
陳宇是一家稀土冶煉分離廠的老板,他說,晚上睡不著覺的事情他不做。他的工廠從去年9月開始就已經停產了。政策的嚴控之下,沒事可做,他們整天聚在一起喝酒打牌,這樣的日子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搞礦的人搞得很累的,精神上很受折磨,一下子一個政策,人都要被整瘋掉了,苦得要死。”
陳宇的稀土冶煉分離廠今年3月起開始復工,他分到的指標是380噸,如果加滿開,5月份便要停產。但相比其他同行,這已經算是不錯了,整個江西省的11家分離廠一共3950噸的指標。
指標越來越少,遠不能滿足生產能力。“干完停產,工人放假還要給生活費,社保還得繼續交,否則工人會走掉,恢復生產的時候招不到人。機器放在那里也會被腐蝕掉。”
陳宇已經做好準備退出稀土行業了,他預計,照國家這么嚴控下去,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了,他打算轉戰到三線城市去搞房地產。分離廠或許會轉手給中國五礦或是包鋼稀土。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