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老去 中國唱片業邁到了產業的盡頭
這家如今門廳冷落的市場曾有過輝煌的時刻。從某種角度看,它的存在與發展也見證了政府與非法音像產品博弈的過程。
1996年,為了杜絕盜版翻版,便于音像出版物的管理,當時監管音像制品的文化部下令所有音像批發單位都要進駐音像城,以便從源頭管理音像品。同時由文化部牽頭在北京、上海、武漢、廣州建立四個示范性音像批發、銷售市場。最終北京、上海、廣州三處建成,武漢因客觀條件不成熟而沒有成立。
然而由于職責劃分不清,很快“各地的音像市場成為了走私、盜版音像制品的天堂”。
1999年,因為音像市場里非法音像制品“猖獗”,文化部又開始取締音像市場。經過兩年左右的清理,全國200多家音像城被清空,只保留了北京和廣州兩家正規批發市場。
那一年,陳俊調任廣東音像市場任副總經理。在陳的感覺里,2005年是市場興衰的分界點。“互聯網太厲害了。”他說,“以前是看電視,看碟,聽廣播,現在網站一看,下載那么多,手機鈴聲有音樂,電腦也有,公共場所也有,上個樓梯坐電梯里面還有大屏幕……”
互聯網的興起,令虛擬盜版代替了實體盜版。甚至,唱片作為音樂的媒介開始被大眾淘汰。
對于唱片公司,互聯網造成的寒流早在2000年就已經到來。賴秀薇有切身的體會。“我1999年來到太平洋之后,整個市場開始走下坡路。”那幾年,她明顯感到同行在減少。以前唱片業的下游廠商,比如塑料盒制作廠都紛紛轉型做了化妝品包裝。太平洋唱片的產量也在大幅下降—“我們的月產量從上百萬下降到30萬、20萬、10萬、8萬,到現在一年可能就只有20萬到30萬了。”
在星外星唱片董事總經理周小川看來,中國唱片業在互聯網時代里,經歷過兩次大改變。
一次是2001年的階段。那時互聯網興起,人們開始通過互聯網搜索、下載音樂。網絡音樂改變了生態,音樂從奢侈品變成了大眾消費品。一大部分對音樂品質要求不高的唱片客戶被互聯網搶走了。
第二次改變是在2008年。那時的互聯網進入2.0時代。互聯網的主要應用已從瀏覽獲取信息轉變到了交互和社區。但那一年剛好發生了一件事——政府把音像市場管理權從文化部手里交到了新聞出版署。在交接的過程中,一個沒有權力管,一個還沒有交接好,形成了監管空白。于是,正規唱片公司的發行渠道,比如超市、新華書店等,又被盜版商以低價打壓的方式搶占了。
周小川感慨:“2008年之前我們覺得還蠻滋潤的。”那時星外星已經找到了唱片公司和互聯網的契合點。他們的在線社交媒體,比如豆瓣、博客,是獨立音樂人傳播最好的平臺。通過這些互聯網媒體的影響力,往往能夠聚集起比門戶網站更對的客戶群。
傳統唱片業之前因互聯網而丟失的營銷渠道(以前是廣播、音像店)又在互聯網上找了回來,然而銷售渠道卻又一次丟給了盜版商。面對互聯網帶來的沖擊,唱片紛紛嘗試經營策略—有的轉型做演出公司,有的轉向高端的HiFi市場,還有的轉型做藝人經紀公司。
太平洋也經歷過一次經營方向的蛻變。賴秀薇說,第一,針對高端音樂消費者做精品發燒碟;第二,在內容上創新,推出像《流淌的歌聲》這樣更有創意更經典的作品。她坦白地說,早在2002年,太平洋就嘗試和北京一家公司合作,在網站銷售歌曲。但由于門戶網站都有免費下載,盈利模式不清晰,實際的收益并不明顯。
李海鷹的互聯網嘗試倒是成功的。2005年,李海鷹為孫儷寫了《愛如空氣》。通過與移動運營商的合作,這首歌不僅在SP彩鈴上獲得了很好的經濟回報,也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大紅大紫。“肯定不是靠唱片,只出了一張孫儷的EP,EP有誰買?沒有人見過!就是靠電視劇跟互聯網,歌就出來了。”
不過此后李與移動公司、互聯網的合作效果都不明顯。他認為,到目前為止,互聯網時代音樂的盈利模式仍不清晰,而這也正是唱片公司互聯網時代轉型問題的根本所在。
“無論是唱片公司制作一個歌手,精心打造一張唱片,投資多少錢,收不回來;還是作曲者寫一首歌,很流行,在版權方面沒有回報—這對于公司和創作者都是很大的打擊。”
在李海鷹看來,過去幾十年里,中國的版權意識已經提高了很多。“很多版權組織、唱片公司以及音樂人都在為這個事情呼吁了很多年”,但音樂畢竟是個小產業,“中國移動一年的音樂收益是三百億。中國的唱片正版加上盜版統統加起來也沒有這個數。問題是現在沒有一個機構可以跟中國移動談判,可以跟它抗衡,它一個國有企業,很強勢。人家不給你看數據,你單個的音樂人再牛也不夠力量。法律歸法律,問題還是問題”。
在互聯網時代,對于唱片公司,版權固然是問題,商業模式卻是更大的問題。從2000年到現在,唱片業面對互聯網的挑戰一路潰敗。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一家唱片公司能夠說是徹底適應了互聯網生存。
賴秀薇的職業生涯見證了唱片業從時代寵兒走向遲暮的全過程。回首過往的30年,她引用了崔健的歌詞:“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太快。”
但她也并不想讓自己顯得太過悲情。如今,快到退休年齡的她仍然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太平洋作為中國音像行業的一面旗幟永遠不倒”。
對于唱片業的未來,她顯得有些迷茫,但有一點她很確定:“做音樂的人一定要在,因為人們現在對音樂的需求比以前更大。”
2013年3月中,廣州二沙島的星海錄音棚,李海鷹面對廣東交響樂團指揮。他正在錄制由他創作的中國第一張流行交響樂碟。在互聯網時代,他已然是當年為數不多的幾個仍活躍在音樂創作第一線的人。
對于唱片業從輝煌走向落寞的歷程,他顯得更灑脫:“生活就是這樣,不停地變化。”
在他看來,音樂的需求從來沒有減少。“隨著MP3、互聯網、新媒體的不斷出現,聽音樂的人更多了!”
陳俊在廣東音像市場里工作了十幾年,見過做唱片批發成為億萬富翁的,也見過隨著唱片業衰落,轉行做音響、簽藝人的。雖然市場里的租戶數只是最初開市時的三分之一,但他依舊堅定地認為:“音像市場肯定有,只是載體的區別。”在他看來,實物是虛擬不可替代的,就像電影無法被電視所取代那樣。
現在,在他的帶領下,市場不光配合政府做音像批發的管理工作,還拓展出高端音響銷售,錄音制作等其他服務。他說,溫飽解決了,人們就會要精神上的享受。對好音樂的追求,永遠不會減少。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