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訂單減少 出口形勢難言樂觀
出口訂單形勢仍不容樂觀
5月份的港口吞吐量的“逆襲”或只是一個短期行為,在一些專家和外貿從業人士看來,下一步的外需仍相對疲軟,外貿出口訂單仍不樂觀。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反映外需的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在900點,相比2009年最低的800點左右而言,說明外需正在探底。
“因為下一步的出口形勢不會太好,盡管下半年會轉好,但不會有實質性太大的回暖”,這個說法頗有根據。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調查,5月,制造業全國出口訂單為50.4,環比值下降1.8個百分點。
從區域看,中、西、東北部高于50%;東部低于50%,陸志明因此認為,5月出口形勢好轉,主要與中西部比較好有關。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專家梅新育則說,需要注意新的訂單形勢變化,“比如過去廣交會舉辦時,很多采購商是看好后馬上下訂單,現在是即使看好了,也要回去再根據形勢下訂單,這使得一些出口商感覺,訂單形勢非常不好”。
事實上,正是大量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出口競爭在下降,這導致這些產品訂單并不太好,陳明全也同意這個看法。
他近期到東南亞國家進行了調研,他發現越南等地的勞動力成本太便宜,每日只有3美元,相比中國而言,只有1/5左右,“未來中國在服裝、鞋帽等加工行業領域的競爭力會消失”。
在其看來,在國內最主要的是要發展具有品牌的內需產品。
而具體到針對勞動密集型產行業的出口,陳明全認為,國家需要盡快給出支持產業發展的政策,“比如出口退稅盡管已經很好,但是補貼的是國外的消費者”。
其認為目前需要盡快下調增值稅稅率,其就建議將稅率下降到13%,“這可能使得企業的負擔能有減輕”。
而今年外貿出口也呈現了新的特征,尤其是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比重在增加,這顯示中國出口商品競爭力在不斷提升。
梅也指出,新興國家在經濟衰退時候,會與中國爭奪訂單,但因其自身產業鏈不夠完整,政局不穩,競爭力相對較弱,盡管如此,國內企業在短期內仍將面臨較大困難。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