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占領中國市場 毛利率高達100%
據觀察,“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到現在,洋品牌奶粉整體的提價幅度近50%。 “2008年之前,市場上洋品牌奶粉每罐的價格集中在150元到200元,經歷幾輪提價后,現在至少提價50元,多的能夠達到100元。 ”
是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成本在短短三年間大幅提升了?從三四萬元一噸的高位跌落,目前僅2.9萬元/噸的原料奶粉打破了這一說法。那除了原材料價格上漲這個“萬金油”理由外,還有什么說法呢? “洋品牌奶粉如果要漲價,手段可謂五花八門。 ”該專家表示,換新包裝,推出新產品,配方升級,都是洋品牌奶粉常用的漲價手段。
“無論是更換包裝,還是升級配方乃至于推出新產品,其原材料的成本變化不會很大。 ”他表示,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基礎營養就是蛋白質、鈣質等,基本上所有的奶粉都以統一基礎來生產,再添加不同含量和成分的微量營養元素,總體上大同小異。“即使推出所謂的新產品,實際內容也可能一樣。”在更換新包裝的同時,廠家很可能將原來的1000克聽裝改為900克的凈含量,由大變小變相漲價。由于原產地的變化導致的關稅變動也會轉嫁到消費者的頭上。如某品牌洋奶粉原本全部從新加坡原裝進口而來,新加坡作為自由貿易區,進入中國市場的產品為零關稅。隨著中國市場的擴容,產品供不應求,該品牌增加產自澳大利亞牧場的產品,但進口關稅卻提高到8%、9%,因此在國內市場全線提價銷售,讓消費者買單。
反思
為何國產奶粉難獲消費者信任
說漲就漲,外來的洋奶粉究竟底氣何在?究其原因,不外乎三條:三聚氰胺事件影響仍未消退,消費者對其安全、品質存在信任危機;國內乳業標準降低,大企業窩里斗,惡性競爭;洋品牌奶粉多年經營,已經在我國嬰幼兒市場上擁有較高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盡管三聚氰胺事件過去了3年,但乳業的傷口依舊沒有愈合。”該專家表示,在2008年以前,國產品牌奶粉占據國內7成市場,洋品牌奶粉僅為3成,但三聚氰胺事件成為一道 “分水嶺”,國產品牌奶粉至今沒能重回消費者的心中。談及現狀,他頗感無奈,一系列的數據已經能夠說明問題。
近日召開的中國國際乳制品交易會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洋奶粉品牌在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占據60%至65%的份額,在中國高端奶粉市場所占份額達90%以上,掌握了我國中高端奶粉市場的定價主導權。
海關總署統計顯示,2010年我國進口奶粉41.4萬噸,增長67.8%;平均價格為每噸3352.8美元,上漲42.6%。2011年,預計進口奶粉總量再創新高,可達60萬噸。
“這兩年國內乳制品的市場消費總量在提高,但國內生產規模卻沒有明顯變化,增長去了哪里?流向了國外。”該專家表示,近年來,各地陸續出現殺牛倒奶的情況,盡管并非大面積擴散,但依舊值得注意。此外,“如今國內市場除了洋品牌采用進口奶源,甚至國內品牌也紛紛引進國外奶源,利用資本加概念的優勢爭奪市場,對于中國的奶農來說無疑是一個打擊。”
也有專家對于國內企業貼牌生產洋奶粉持支持態度。 “在消費者對國產奶粉信任危機頻發的現階段,貼牌方式是我國乳企與洋奶粉對抗的方法之一。”分析人士表示,貼牌生產方式能滿足消費者“產地控” “品牌控”的消費思維和習慣,也可以充分利用企業對國內市場的了解及渠道等資源,有針對性地開拓市場,達到共贏的目的。 “當然,短期來看國產品牌難以在眾多洋品牌奶粉的包圍中開辟出一條路,但在這些洋品牌奶粉質量問題頻發、網絡代購奶粉風險增加等因素的影響下,未來國產奶粉這種貼牌方式仍具有極大的空間。”
對于中國乳業的未來,業內專家均表示,“練好內功”四個字才是真經。如何再產品質量安全上下功夫是目前國內乳企最應該考慮的問題,重新樹立品牌形象和美譽度才能和洋品牌競爭。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