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式”新股發行體制改革亮點解讀
2012年,證監會對資本市場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創下了有史以來新政發布最密集的速度。2013年3月,原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履任證監會主席一職,資本市場在安靜一段時間后,再度拉開了改革的大幕。
6月7日,證監會再度發布《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征求意見稿)》,宣告新一輪的IPO改革正式啟動。這也是肖鋼上任以來,啟動的尺度最大的一次市場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此輪IPO改革是在IPO進入實質性暫停近8個月、IPO財務核查行動基本結束、新一屆發審委成立的特殊背景下而推進的,其改革進度被市場認為是與“IPO開閘”的信號指示燈。
截至6月20日上午,證監會已經收到了2450份回復意見,包括信件6封、傳真15份,電子郵件2429封等,這已經超過了2012年新股改革的征求意見總數1650份。回復意見數量的明顯增多,顯示了新股改革在市場各方中的關注度之高。截止本刊記者發稿時,證監會仍未發布改革正式文件,因此,如下解讀將基于“征求意見稿”而進行。
亮點一:發行節奏的市場化
方案:發行人通過發審會并履行會后事項程序后,證監會即核準發行,新股發行時點由發行人自主選擇。放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核準文件的有效期至12個月。
前瞻解讀:過去的發行制度只放開了詢價和定價的市場化,但證監會卻控制著IPO的閘門,即企業通過發審會之后,具體何時能真正上市還要等證監會的發行批文。比如當前IPO在審中的83家過會待發企業,發行批文等待時間最長的已經超過一年,這并不是企業不想發,而是證監會不讓發。這導致的直接后果是,人為造成待發企業積壓,新股成了稀缺資源,炒新熱情畸漲。
此次改革,讓企業和承銷商自主決定發行時機,如果行情低迷、市盈率過低,企業有權選擇等待最佳時機,有了市場化的博弈之后,無論是新股的價格還是IPO時機選擇,無疑都向市場化邁進了一步。
亮點二:發行價格的市場化
方案:發行價格由發行人與承銷商自行協商確定。發行4億股以下,需要不低于20名個人投資者參與,網下配售股票數量比例提高至60%;發行5億股以上,需要不低于50名個人投資者參與,網下配售達到70%。
前瞻解讀:新股定價無疑是新股發行制度的核心。現行的規定只要求網下投資者配售股份比例不低于50%,此番大幅提高網下配售比例,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新股供給量,打破原有的供需關系,使新股定價的重心下移,有利于降低發行價,緩解新股定價的“三高”問題。
在尚福林時期,機構配售比例僅為25%,導致新股尤其是創業板“三高”發行成風,發行市盈率動輒超過百倍,加劇了市場風險;在郭樹清時代,機構配售比例提高至50%,此后的新股定價明顯下降。此番肖鋼將大盤股機構配售比例提至70%以上,除了有效抑制“三高”問題,也被市場解讀為A股與國際接軌的重大進步。因為目前很多國際成熟資本市場的IPO發行中,網下配售比例都在90%以上。
去年,新股發行改革只要求承銷商自主推薦5-10名投資經驗豐富的個人參與網下詢價配售。而如今,肖鋼擬進一步加強個人參與定價的作用,被市場解讀為有意避免發行人與承銷方存在的關聯性問題。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