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建設消費中心城市?
消費是驅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可見,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全面促進消費將成為我國今后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重要任務。培育建設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集聚力和輻射力的消費中心城市,有助于推動地區商貿消費提質擴容和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獲批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如今開啟建設滿兩周年,五大城市紛紛交出了亮眼“成績單”,其建設經驗對全國其他城市開展消費中心城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消費中心城市的相關概念
消費城市(Consumer City)的概念較早可見于經濟學家愛德華格萊澤等的研究,他們認為消費城市應該具有以下四個特征:一是多樣的商品和服務;二是豐富的娛樂設施和宜人的自然環境;三是優質的公共服務;四是便利的交通設施。
中心城市的概念在中國經濟學界被廣泛使用,指在一定省份區域內和全國社會經濟活動中處于重要地位、具有綜合功能或多種主導功能、起著樞紐作用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
將以上概念進行拓展,消費中心城市是指在國際、全國或一定省份區域內消費供給處在重要地位、具有高效的資源配置功能、起著引領消費發展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按照其消費輻射帶動范圍,可將其分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全國消費中心城市及區域消費中心城市等。
二、首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成效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消費城市的高級形態,具有豐富消費內容、高端消費品牌、多樣消費方式、便利消費環境,是全球消費資源的配置中心以及引領全球消費發展的創新高地。2021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等五個城市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工作,經過兩年的努力,五個城市紛紛亮出了最新“成績單。
整體上看,五大城市消費繁榮度逐步提升,2023福布斯中國消費活力城市中,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四大培育城市包攬前四名,天津為第十四名;2023年1-6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千億及以上規模城市共五個,上海、重慶、北京、廣州占四席,其中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位列第一。消費環境逐步優化,由中國消費者協會組織第三方專業調查機構開展的“2022年度全國100個城市消費滿意度”測評中,上海、北京、廣州、天津四大城市消費滿意度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發布的“2012-2022全國游客滿意城市20強”中,五大培育城市均上榜,其中重慶游客滿意度累計33個季度排名在60個樣本城市前10位,位列榜單第一。
具體來看,五個城市各具特色,競相發展:
北京:2022年北京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5萬億元,實現旅游總收入2520億元,限上網上零售額占社零總額比重39.8%,均居國內城市首位;最終消費率56%,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基礎性作用明顯。商業消費空間布局持續優化,構建“國際—城市—地區—社區”四級商圈體系,已完成王府井、前門大柵欄、三里屯等34個傳統商圈的效能提升;優質資源加速集聚,首店數量處于全國第一梯隊,2021年以來新增品牌首店1712家,累計孵化品牌達60個,全市入庫新消費品牌超300個,累計認定13家消費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消費新場景迭代升級,累計開發“漫步北京”線路200余條、推出北京網紅打卡地300個,發揮“雙奧之城”優勢,打造冰雪項目消費目的地。
上海:消費市場持續回暖復蘇,2023年1-5月,60個重點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長25.9%;積極舉辦促銷活動,“五五購物節”效果顯著,據消費市場大數據實驗室(上海)監測,4月29日至5月28日,第四屆上海“五五購物節”啟動首月期間,上海市線下消費日均近80億元,與2021年活動同期基本持平,較2022年活動同期增長33.6%;消費資源集聚能力日益增強,口岸消費品進口總額占全國的40%以上;注重挖掘具有新消費潛能的首發經濟、品牌經濟,2022年新設品牌首店1073家,培育、引領本土品牌121個,目前擁有中華老字號180多家,上海老字號104個;網絡新消費品牌建設提速,根據主流電商平臺數據,上海網絡新消費品牌數量全國占比達到1/5。
廣州:2022年廣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0298.15億元,增速排在五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第一位。加快打造“產業+消費+服務”特色消費體系,推動產業優勢轉化為消費供給優勢,努力提升城市消費輻射力和競爭力,美妝日化產業規模超千億,全球家居定制前5企業中廣州獨占3席,先后獲批5個國家特色服務出口基地。依托樞紐城市流量優勢,發展“交通+會展+商業體+消費”模式,做大展覽業,展會場次、面積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2,“5+2+4+N”總體商圈布局成型。借由美食提升消費熱度,吸引國際客流、商流、人流,將“食在廣州”打造為廣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名片。
天津:2022年天津市網上零售保持較快增長,全市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增長9.8%,占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31.3%,比2020年提高16.1個百分點;新型商品消費較快增長,全市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單位智能手機零售額同比增長46.5%,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1.0倍,智能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額增長1.7倍,可穿戴智能設備零售額增長3.4倍;推出“8810+N”系列活動,舉辦暖心購物節、京津冀消費季、品質生活節等600余場促消費活動;全面建設金街、五大道、老城廂古文化街、佛羅倫薩小鎮等地標商圈,推動一大批購物中心建成運營,引入數百家知名首店,形成天津衛、時尚潮、國際范;樹品牌,聚資源,不斷擴大國際知名度,依托天津港口硬核優勢,拓展外貿干線、環渤海支線、遠洋航線,以外貿新業態創新消費模式,以港口經濟帶動消費升級,實現“買全球、賣全球”。
重慶:2021-2022年全市社零總額平均增速3.8%,高于全國平均增速0.3個百分點。實施消費品牌提質拓展行動,2023年上半年重慶累計引進品牌首店152個,增長141%,截至8月初,累計引進國際知名品牌1100余個、培育中華老字號18個、培育重慶老字號291個,兩年來,“重慶造”汽車出口額增長195.3%,巫山脆李、涪陵榨菜等特色產品出口額分別增長50.0%、166.7%;著力打造“夜經濟”,三年蟬聯“中國十大夜經濟影響力城市”榜首,大力培育“夜味、夜養、夜賞、夜玩、夜購”生活業態,推動商旅文體融合發展,已打造十八梯、龍門浩老街、來福士等一批消費新地標,建成南山壹華里、金剛碑等一批消費新場景和鎏嘉碼頭等33條市級夜市街區,建成彈子石老街、鵝嶺二廠等一批商旅文融合精品項目,啟動首批13個夜間經濟示范區創建,形成多元夜間消費場景,解放碑、觀音橋、洪崖洞平均每天客流量達198萬人次;壯大“重慶小面”“重慶小吃”等特色美食產業鏈,進一步增強“重慶味道”國際影響力,相較于2020年,重慶餐飲業稅收收入增長23.1%。
三、建設消費中心城市的啟示
通過對首批國際性中心城市建設情況進行分析,得出以下啟示:
要進一步提升高品質消費資源的集聚程度。高品質消費資源是建設消費中心城市的必要條件,優質資源越集聚越能吸引并留住消費者。從北京、上海、重慶等城市發展經驗來看,十分重視消費資源的集聚,通過大力發展首店經濟、品牌經濟,加強對本土品牌的培育,加速優質品牌、企業、商品及服務匯聚,提升產品和服務對于消費者的吸引力,實現聚客促消費。因此,建設消費中心城市需加快提升高品質消費供給能力,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全力解決城市消費資源供給不足、產品和服務品質不高等問題,打造高品質消費空間,加快推進優質品牌、企業、商品和服務的引培工作,實現城市消費資源的聚合力、吸引力和輻射力的提升,有效推動傳統消費模式、消費服務、消費產品提質升級,邁向價值水平更高、消費者更強偏好的發展方向。
要進一步增強品質消費產品的供應。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多層次需求,是消費中心城市的基礎和前提。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從“衣食無憂”到“高品質生活”,人民需求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深刻轉變,不同年齡、不同地區、不同偏好的消費者呈現出日益多元、細分的消費訴求。從首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經驗看,高品質消費資源集聚、消費載體豐富多樣、消費場景推陳出新、消費業態豐富等消費供給現狀,呈現“新、優、繁”的特點,是提升城市消費吸引力的關鍵。因此,建設消費中心城市需堅持需求導向,順應消費需求多元化、品質化、個性化趨勢,持續優化消費供給體系,從商業消費載體、城市公園及公共空間、文體旅游康養、城市更新等多維度進行探索,突出城市特色,打造有顯著識別度、不斷更新的消費地標,以人為本、文化為先、注重體驗、主題突出的場景營造理論,打造更多具有新鮮感的“沉浸式消費體驗”新場景,延長消費者停留時間,提升輻射范圍內消費者消費頻率,不斷擴大消費,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要進一步凸顯自身優勢打造消費新制高點。消費中心城市不僅是高品質消費資源的聚集地,更是引領區域、全國乃至全球消費創新的制高點,具有很強的消費引領和帶動作用。隨著交通便捷度的不斷提升,消費異地化發展加快,導致城市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建設消費中心城市,特別是區域消費中心城市,一方面會面臨著周邊先進/發達城市“虹吸效應”帶來的消費外溢壓力,另一方面又會面臨著周邊輻射帶動城市趕超帶來的對消費輻射能級提升的挑戰。因此,要想建設消費中心城市,一方面要以建設消費中心城市為核心加強城市群建設,形成中心城市與外圍衛星城市在擴大消費、消費聯動等方面高效的合作新模式,增強城市圈協同性,共建共育消費市場,實現互利共贏;另一方面遵循消費市場發展規律,推動城市資源優勢向消費優勢轉化,打造與周邊城市具有差異化的消費市場“引爆點”,率先提供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方式、新場景,促進輻射范圍內的消費者提升消費頻率,不斷拓展城市創新力、引領力、影響力,凸顯自身在消費輻射范圍的“中心”位置。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