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都市圈空間發展解讀
一、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西安都市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培育建設西安都市圈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指出:“要抓好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加快西安—咸陽一體化進程,提升對陜西、對西北發展的帶動能力。”
2021年9月來陜考察時再次強調:“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再接再厲,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二、國家戰略指引西安都市圈建設
西安都市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對陜西,對西安都意義重大。
(一)《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
2022年2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同意《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復函指出,《規劃》實施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發揮西安輻射帶動周邊城鎮聯動發展作用,加快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積極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分工協同協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建立健全同城化協調發展機制和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提升都市圈對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支撐能力,更好助推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更好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更好融入共建“一帶一路”。
(二)《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十四五”實施方案》
2022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十四五”實施方案》。提出,落實構建“一圈一軸三帶”總體格局的要求,依托西安加快培育現代化都市圈,增強軸帶上節點城市承載能力,提升城市群空間發展凝聚力。聚焦提升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效率,高質量建成運輸大通道,促進多種交通方式銜接融合,提高城市群快速通達水平。聚焦推動創新優勢加速轉化為產業優勢,加強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全力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強化產業分工協作,著力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聚焦黃河流域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秦嶺保護,強化省際統籌協作,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支撐體系,夯實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本底。聚焦提升對共建“一帶一路”的支撐服務能力,建設高標準對外開放平臺,拓展開放合作新空間,加快構建統一大市場。聚焦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逐步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切實增進民生福祉。
三、西安都市圈規劃覆蓋范圍廣,未來發展潛力大
西安都市圈范圍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區),咸陽市秦都區、渭城區、興平市、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武功縣,銅川市耀州區,渭南市臨渭區、華州區、富平縣,以及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面積2.06萬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1802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約為1.3萬億元。
到2025年,西安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圈內城鎮發展水平和承載能力明顯提升,城市間同城化協調發展機制更加健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更加協調。
到2035年,現代化的西安都市圈基本建成,圈內同城化、全域一體化基本實現,發展品質、經濟實力、創新能力、文化競爭力邁上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和歷史文化魅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一)“一核、兩軸、多組團”總體空間格局
西安都市圈按照“一核、兩軸、多組團”總體空間格局,強化都市圈核心區引領,推動形成東西、南北兩條發展軸,推動重點功能組團建設。
“一核”:西安市中心城區、咸陽主城區以及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灃西新城構成的都市圈核心區。“一核”國土面積1923平方公里,占都市圈規劃面積的9.3%。核心區是都市圈的人口、經濟和創新平臺、科教資源密集區,是引領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兩軸”是指東西方向依托隴海、南北方向依托包茂等交通大動脈形成的都市圈兩條經濟發展軸。“兩軸”既聚集了都市圈主要的產業集群,也貫穿了橫縱兩條城鎮帶,構成了都市圈人口經濟分布的主要形態。
“多組團”是都市圈特色功能單元和產業發展承載區。“多組團”是著眼都市圈整體性功能布局,積極推動重點毗鄰板塊一體化協同發展,打造一批產城融合、功能完備、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捷的都市圈特色功能組團,形成都市圈經濟、生活、生態、安全等不同功能單元,多點支撐都市圈發展。主要包括富平閻良組團、高陵涇河新城三原組團、空港新城咸陽經開區組團、臨渭華州組團、耀州組團、楊凌武功周至組團、乾縣禮泉組團。
(二)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是主線
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是西安都市圈建設的重點,直接影響到都市圈建設的整體質量。西安-咸陽一體的突破口在三大區域:核心區域:西安高新區、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和灃西新城、咸陽高新區。兩個重要功能區: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咸陽經開區組團、高陵涇河新城三原組團。
近年來,陜西省委、省政府以完善西咸新區管理體制機制為切入點,推動西安—咸陽一體化邁出了堅實步伐,也為西安都市圈建設奠定了工作基礎。
2021年11月25日,劉國中(陜西省委原書記)在西咸新區調研時提出,要加快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認真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集中精力打通阻礙一體化的堵點難點,在城鄉規劃、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加快一體化。
目前,西咸新區體制機制改革各項工作已基本到位,標志著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向縱深推進。一是在保持行政區劃不變的情況下,厘清了西安、咸陽兩市對于西咸新區的管理邊界。
(三)西安—咸陽1小時通勤圈加速形成
西安、咸陽構建1小時通勤圈,加速西咸一體化發展步伐。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已經成為承載發展要素、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空間載體。
2020年,西安完成《關中城市群核心區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修編方案,共計25條大中運量市區線、市域線,總里程1178.9公里,及建設16條小運量局域線,實現西安主城區及周邊主要城鎮的全覆蓋。
2020年12月28日,西安和咸陽簽訂《西安—咸陽經濟一體化協議書》,拉開了兩地實施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序幕。咸陽與西安兩座城市之間聯系越來越緊密。西安地鐵1號線二期通車,將咸陽、西咸新區、西安等三地真正連在一起,2020年上半年1號線三期的開工建設,直接將路線深入到了咸陽主城區,聯系更精進一層。除此之外,下半年即將開通的地鐵5號線,通過在建的咸陽5號橋也將咸陽與西安聯系在一起,規劃中的地鐵11號線,更是徹底地穿過咸陽主城區,與西安共通。毫無疑問,跨區域的軌道交通必然促進區域一體化。
四、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打造“一圈,一軸、三帶”,涵蓋省內縱深發展和跨省合作發展兩大思路。“一圈”指大西安都市圈,加快功能布局優化與疏解,增強主城區科技研發、金融服務、文化旅游、國際交往等核心功能。“一軸”指沿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的主軸線,形成現代化的產業帶和城鎮集聚帶。“三帶”即包茂發展帶、京昆發展帶、福銀發展帶。
(一)西安將強化都市圈核心區引領作用
1、推動西安中心城區瘦身健體
合理優化坡市功能布局,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提升轉變。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基地等功能與設施,以及過度集中的省市級醫療、教育、體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加強金融商務、數字經濟、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的植入。
2、全面提升西安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
大力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實體經濟,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著力增強西咸新區創新效能;加強北院門“夜長安”地標性聚集區建設;打造綜合交通樞紐。
3、加快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進程
加強戰略統籌,發展西咸新區引領和紐帶作用,完善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
(二)西安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西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揭示西安未來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1、軸線傳承
突出南北向古都文化軸、科技創新軸、國際開放軸,東西向絲路發展軸傳承歷史空間秩序、統領城市發展方向的重要作用。
2、核心引領
構建以西安主城片區為主體、洪慶—港務區、西咸灃河片區共同組成的都市圈核心區,提升綜合服務功能,引領空間結構調整。
3、六片協同
推動富平—閻良、楊凌—武功—周至、高陵—涇河新城、鄠邑絲路科學城、臨潼和東南川塬六大片區協同發展,培育多個都市圈功能支點,形成緊湊、多極、網絡化城鎮空間。
(三)西安市“南控、北跨、西融、東拓、中優”戰略
1、南控
向南嚴控生態紅線,協同建好秦嶺國家公園。
2、北跨
全面吹響城市“北跨”發展“集結號”,堅持規劃引領、交通先行、產業支撐、項目帶動,制定實施《西安市“北跨”發展行動方案》,啟動北辰大道北延伸、西銅路市政化改造等項目建設,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工作力量和項目布局向“北跨”聚集,促進產城融合、板塊聯動,構建渭河南北呼應的擁河發展格局。
3、西融
向西加快“七個一體化”建設,支持西咸新區創新城市發展方式。
4、東拓
大力推進城東片區規劃設計和道路提升改造,聚力抓好高鐵東城片區規劃建設,打開做靚城市“東大門”。
5、中優
中心城區以文物保護為先,實施立體化、社會化、市場化改造優化,實現差別化發展,留住城市煙火氣。
總體來看,“南控”,受秦嶺影響,強調生態管控,產業增量空間有限。“北跨”,全市未來重點工作任務,生產制造先行,研發協同。“西融”,國家戰略方向,涉及兩地工作銜接,未來可期。“東拓”,聚焦高鐵新城建設,落腳點有待驗證。“中優”,市場化改造升級,資源要求高,研發辦公為主。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