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產業現狀及發展建議分析
十四五”期間,巴中市將力爭實現工業經濟質效雙提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工業占GDP比重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三集群、兩基地、縣域1+1產業”現代工業體系基本形成。
一、“1+3”主導產業現狀及發展目標
“十三五”期間,巴中立足工業化初級階段,堅定不移實施產業興市、工業強市戰略,以高質量發展為突破口、項目投資為引領、招商引資為抓手,聚焦企業培育和服務。巴中著力于與自身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基礎最符合且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確定了全市“1+3”主導產業——突破發展文旅康養首位產業,培育壯大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產業集群。
(一)文旅康養產業
作為川陜革命老區核心區域、原川陜蘇區中心城市和秦巴山片區中心城市,巴中市具有“山水,洞天,紅色,人文,康養”五張金字招牌,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節點。根據巴中市“十四五”發展規劃,到2025年,爭取全市接待游客達到600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收入770億元以上,力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25%。
文旅康養產業是巴中市的支柱型服務業。2020年巴中市旅游市場受疫情影響有較大程度下降,但隨著疫情好轉,旅游市場將逐漸恢復并回暖。2021年巴中接待游客3360.4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29.76億元,
圖1 2016-2021年巴中市旅游產業主要指標變化情況(單位:億元;萬人)
資料來源:巴中市統計局,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表1 巴中市文旅康養產業“十四五”發展定位情況
資料來源:《巴中市“十四五”服務業發展規劃》,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食品飲料產業
食品飲料是巴中全市普遍發展的產業,巴中市構建“1+3”主導產業體系,其中,“3”排在第一的便是食品飲料產業。根據巴中市“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到2025年,巴中市力爭建成500億級食品飲料產業集群,建設成渝地區綠色產品供給地。
產業產值方面,2020年巴中市的食品飲料產業的規上工業營業收入為254.96億元,占據了全市規上工業營業收入的42%。
圖2 巴中市食品飲料產業規上營業收入在全市占比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巴中統計局,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產業發展方面,目前巴中市食品飲料產業優勢產品有“兩瓶酒(江口醇與小角樓)、一塊肉(藍潤200萬頭生豬全產業鏈項目&龍大西部肉制品生產基地)、一瓶水(光霧山礦泉水)”等;區域公用品牌有“巴食巴適”等;農業特色產品有巴中云頂茶、通江銀耳、平昌青花椒、恩陽魔芋、南江黃羊、青峪豬、巴山牛等。
(三)生物醫藥產業
巴中具有一定的生物醫藥產業基礎,本地享有豐富的優質藥材資源,也擁有國藥天江、百順藥業、一爻良方、秦巴本草等龍頭企業。根據巴中市“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到2025年,巴中市將打造200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打造西部現代生物醫藥康養新興產業基地。
藥材種植方面,據統計,巴中市各類中藥材達2400余種,占全國藥用植物品種資源的22%,是“中國三木藥材之鄉”“中國銀耳之鄉”“中國金銀花之鄉”。巴中的通江銀耳,巴州川明參、柞蠶蛹、南江金銀花、杜仲、厚樸6個品種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截至2020年底,巴中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76萬畝,產值達62億元。
產業發展方面,巴中市中醫藥產業2019年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62處中藥材產地初加工設施配套建設并投付使用,培育國藥天江、新普瑞、百順藥業、一爻良方、秦巴本草等6家市級重點中醫藥龍頭企業,擁有藥品品種79個、批準文號107個,投產解毒降脂片、保心寧片等產品8個,衍生銀耳面膜、黃芪飲料等多種產品。
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巴中產業技術分院等一批重點科研院所相繼成立。巴中與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開展飛地合作,研發出黃精、杜仲、青錢柳等中醫藥系列衍生產品。
(四)新能源新材料產業
巴中市資源優勢較為突出,境內天然氣、非金屬礦產、生物質等資源豐富,為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提供了自然資源基礎。巴中市新能源產業整體上依托天然氣資源發展。新材料產業依托科技企業、礦產資源、工業用地資源發展。根據巴中市“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到2025年,巴中市新能源產業產值達到70億元,建成川東北清潔能源基地。新材料產業產值達到30億元,建成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打造西部先進碳材料基地。
新能源方面,巴中市已有一定基礎產業,天然氣儲量豐富,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巴中市天然氣探明儲量280.4億立方米,地質資源量14000億立方米。平昌、通江兩縣具有天然氣資源優勢,四川華油中藍能源有限責任公司項目一期年產3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已投產,油氣產業具有良好發展前景。
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也有一定規模,南江已建成分布式光伏發電站5個,設計裝機規模達3000千瓦。風能正在進行勘探和設計;通江、南江部分高山河谷地帶具備較好的風能資源,南江橋壩、通江松溪建設有2個測風塔,正在進行測風工作。
新材料方面,巴中市已探明石墨資源儲量8337.5萬噸,遠景總體儲量在3億噸以上,主要為晶質中細鱗片,為發展新材料相關產業發展奠定了資源基礎,巴中市已經初步具備石墨材料開發利用能力。
巴中市現有石墨探礦企業1家以及意科碳素、鑫展望等石墨生產企業,現有重點產品包括碳素石墨等。目前,意科碳素已在巴中經濟開發區新建兩條高性能碳素石墨制品生產線,擬投產后年產能為10000噸,年產值3億元,并加快建設高純石墨制品生產基地,全部建成后年產能達到12000噸,年產值近5億元。
表2 巴中市主要礦產資源儲量
資料來源:巴中年鑒,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十四五”期間發展格局
根據《巴中市“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巴中市堅持全市“一盤棋”,確定了縣(區)“1個主導產業+1個特色產業”主攻方向,重點構筑“一核心五組團”的工業總體空間結構,形成集群集聚、差異發展、優勢互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新型工業空間格局。到2025年,“縣域1+1”工業占全部工業比重達到70%。
一核心。巴中經開區為全市工業發展核心區,以“二次創業”爭創國家級經開區為統攬,統籌功能布局,重點發展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打造工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大力推進“一區三中心”建設。規劃建設總部經濟區,支持億級企業到巴中經開區設立總部,支持縣(區)與巴中經開區按照“總部+基地”“研發+轉化”“終端產品+產業配套”模式,引導資源要素向巴中經開區集聚,實現園區共建、產業共育。
五組團。以現有平昌經開區、巴州工業園、恩陽工業園、南江工業園、通江工業園為基礎,發展工業組團。重點支持巴州組團發展食品飲料和生物醫藥產業,恩陽組團發展食品加工和電子產業,南江組團發展新型材料和食品飲料產業,通江組團發展食品飲料和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平昌經開區發展食品飲料和機械制造產業。
表3 巴中市工業園區發展情況總結表
資料來源:《巴中市“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公開資料
三、產業發展建議
(一)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
面對國際外循環,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把握成渝兩地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的契機,積極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實現協同發展,帶動巴中經開區對外開放水平的提升。可設置專項外商投資企業優惠政策,包括稅收優惠,土地優惠,外商稅收,地區優惠,投資優惠等,并逐步完善巴中市對外貿易的服務配套,提升巴中市對外資的投資吸引力。
(二)提高統籌協調水平
面對國內大循環,需要提升巴中市外和市內不同區域的統籌協調水平。對外建立協同合作發展促進機制。目前巴中市與外部發達區域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因此巴中市需要充分發揮川陜革命老區的政策優勢,加強與成渝城市的產業協作發展,積極融入雙城經濟圈的建設。還應促進東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高度謀劃東西部協作共建產業園,承接外部產業轉移,形成產業集群發展。對內帶動當地發展。通過承接外部產業轉移實現產業的快速發展,把推進產業發展與引導產業體系更好地穩定就業總量、改善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結合起來,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增加整體企業數量,擴大城鎮人口就業。
(三)提高綠色發展水平
積極響應國家“雙碳”目標堅定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減少本地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巴中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形成綠色產業體系,優化能源供應結構。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產業,加快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給體系。提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大力推進大宗固廢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強化全鏈條治理,推動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實現新發展。
(四)提高發展質量水平
推進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就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釋放區域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一方面要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加大招商引資步伐,可通過實施“企業+產業鏈”的項目招引模式。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鏈,強化龍頭企業招引等動作提升當地產業發展層次與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強區域協同發展。建立互利共贏的區域合作關系,推動“一核心五組團”經濟協同發展,強化各產業園區的溝通與合作,促進人員、物資、資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動,為巴中市發展注入新動能。
(五)增強科技創新驅動能力
積極建立技術創新和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巴中籍院士人才資源,引導院士的科研資源及技術服務于區域內的產業發展。并探索建立與國內知名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建立更多省級以上科研機構,通過做強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更好承接與服務于區域企業。此外還要建立人才引進服務體系,努力培養一批具有高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隊伍并建立科技投入和成果轉化的制度。
前瞻產業研究院專業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