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醬成菜、人均60元,從武漢跑出的黑鴨煲能火起來嗎?
作者|紅餐編輯部 來源|紅餐網
黑鴨煲,會成為下一個火爆的大單品嗎?
說起黑鴨,過去大家想到的可能就是周黑鴨。但如今,在網絡上搜索黑鴨,會跳出另一款美食:黑鴨煲。
最近,在社交平臺上,黑鴨煲的討論度頗高。有網友表示,為了吃一頓“黑鴨煲”,排隊等位超過了3小時。還有探店博主表示,河南某火鍋店改造成黑鴨煲店后,9天便賺回了改造費。
紅餐網調查后發現,目前在武漢、廣州、深圳等地也出現了一些黑鴨煲專門店,很多門店還都是今年才開出。這也讓我們好奇,黑鴨煲到底是個啥,又有何特色?
一
從武漢跑出,黑鴨煲專門店冒頭
“黑鴨”概念最早與武漢周黑鴨的流行相關,但“黑鴨煲”卻并非鹵味,而是延續了黑鴨的甜辣口味,以鴨肉為主要食材,搭配多種配菜,最后以砂鍋形式出餐的品類。
黑鴨煲的興起也要追溯至武漢。紅餐網注意到,近兩年,在武漢相繼出現了一批主打黑鴨煲的專門店,包括回味黑鴨煲、經典黑鴨煲·地道武漢味、無敵黑鴨煲、一品黑鴨煲、憶回味·回味黑鴨煲、漢派黑鴨煲等。
其中,又屬回味黑鴨煲的熱度更高。紅餐大數據顯示,該品牌起源于武漢,在武漢、深圳、長沙、上海、合肥、重慶、銀川等城市都開設了門店。
有博主打卡回味黑鴨煲于位于武漢漢江區萬松園路店后表示:“隊伍從早排到晚,一天能排11個小時。”
而在武漢之外,全國其它地區也出現了一批黑鴨煲門店。比如,上海有鴨仙客黑鴨煲、翹蘭汁·醬燒黑鴨煲;深圳有荊武·老武漢黑鴨煲、楚味黑鴨煲、鴨發發·武漢黑鴨煲;蘇州有蕉蕉啫·回味黑鴨煲、贊牛匠黑鴨煲;在鄭州,則出現了大口力?武漢黑鴨煲、劉珍珠黑鴨煲、蓉蜀蜀武漢黑鴨煲、張二爺黑鴨煲、真味黑鴨煲、潮煲煲武漢黑鴨煲等。
總體來看,這些黑鴨煲門店經營的時間都不長,大多是去年年底或今年年初才開出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傳統餐飲店里,如今也有新增黑鴨煲相關產品。
比如,原本在武漢經營燒鴨煲的“三板斧燒鴨煲”,在門店菜單里加入了黑鴨煲單品,并將旗下多家分店改名為“三板斧黑鴨煲”;還有蔡林記?湖北小館、石灰石燒雞公、周麻婆、羊冰冰銅鍋涮肉、松哥油燜大蝦等不同類型的餐飲品牌,都在門店相繼上架了黑鴨煲單品。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社交媒體上,黑鴨煲的討論度也不低。截至目前,抖音上#黑鴨煲話題的播放量已接近1億次。
二
一醬成菜、人均60元左右,
“升級”版的周黑鴨?
在觀察了市面上這一批興起的黑鴨煲品牌后,我們發現,目前這些黑鴨煲專門店幾乎都有著相同或類似的打法。
1、“升級”版周黑鴨,混搭更多樣化食材
口感上,因為與武漢周黑鴨相似,延續了甜辣口味,導致不少消費者會將黑鴨煲與周黑鴨聯想到一起。
“味道和周黑鴨口味很像”“就是那種周黑鴨風味,甜辣甜辣的”……在各大黑鴨煲專門店的評論區,此類評論不少。
不過,相較周黑鴨,黑鴨煲還是有一些升級和改變。比如,為了讓口味選擇更多樣,一些門店會根據地域對辣的接受度,對辣度做以區分,分成微微微辣、微微辣、微辣、中辣、特辣、辣王等多個等級。
另外,不同于武漢鹵鴨貨,將鴨脖、鴨翅、鴨掌、鴨鎖骨等不同部位分拆售賣。黑鴨煲通常強調是半只鴨或整鴨入煲。同時會將鴨肉與其它肉類食材進行混搭,提供更多元化的煲類產品。
比如,回味黑鴨煲會將鴨肉和排骨、牛蛙、鱔魚等食材結合,形成排骨黑鴨煲、牛蛙黑鴨煲、鱔魚黑鴨煲等延伸系列產品;經典黑鴨煲·地道武漢味也在經典黑鴨煲之外,推出了鮮蝦黑鴨煲、紅燒肉黑鴨煲等產品。
在此基礎上,一些黑鴨煲專門店,還會在門店中加入湖北當地的特色菜。比如回味黑鴨煲加入了香辣蝦、武昌魚、粉蒸肉、武漢皮蛋拌豆腐、孝感米酒豆腐花等傳統湖北特色菜、特色小吃;鴨發發武漢黑鴨煲,除了黑鴨煲外,還賣潛江小龍蝦,以及熗蓮藕片、洪湖藕湯等湖北土家菜。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2、一醬成菜,5-10分鐘即可出餐
出餐方式上,不同于傳統燒菜,黑鴨煲的標準化流程較高,對廚師的依賴程度較低。
紅餐網了解到,目前很多黑鴨煲門店用到的主要食材鴨肉,大都是在門店或者中央工廠提前宰殺好、砍成小塊,用特制鹵汁進行鹵制入味后,再放入冰柜急凍鎖鮮。
這也就意味著,顧客下單后,后廚操作人員僅需將預先鹵制好的鴨肉投入鍋內加熱,并根據客人需求的辣度進行調整,再加入特制的辣鹵黑醬等進行翻炒,出鍋前簡單勾芡收汁,最后將鴨肉倒入提前擺放好蓮藕等配菜的砂鍋內,即可出餐。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有生產辣鹵黑醬調味料的廠商直言,黑鴨煲就是“一醬成菜”,出餐快捷且標準化,從下單到端上餐桌,5-10分鐘就可完成。
3、輕正餐模式為主,客單價60元左右
從具體經營情況來看,目前,這批興起的黑鴨煲門店,多以輕正餐模式為主,人均消費大多在60元左右。
因為是輕正餐模型,所以這些門店在選址時也會更傾向于開在社區周邊,或是臨街的一些商鋪,尤其青睞自帶大面積外擺空間的位置。
另外,裝修風格上,黑鴨煲門店大都采用了市井風或“破店風”,墻面僅張貼菜單和簡單標語,幾乎沒有多余裝飾。開在街邊的一些黑鴨煲店,還會使用折疊桌椅和塑料凳,類似街邊大排檔的布置,更接地氣。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截圖
模型輕量化,這或許也為黑鴨煲的擴張打下了基礎。回味黑鴨煲創始人陳大炮就曾在個人抖音號上透露,回味黑鴨煲(深圳車公廟店),門店大約150平米,刨除轉讓費、茶水費等費用,落地成本在20萬以內。
三
成為下一個大單品?還為時尚早!
目前來看,依托武漢黑鴨的味型,黑鴨煲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不需要進行太多市場教育。但要說黑鴨煲能成為下一個餐飲大單品,可能還為時尚早。
紅餐網調查發現,一些黑鴨煲品牌早期都是借助于獵奇的營銷活動而出圈。
比如,某黑鴨煲品牌在門店推出了“辣王挑戰賽”等活動,要求點選最高辣度的消費者簽署“生死狀”(免責協議);還有品牌在開設城市首店時,以限時挑戰最高辣度贏取現金獎勵的方式吸引客流。
△圖片來源:小紅書截圖
某社交平臺上的數據顯示,“黑鴨煲辣王挑戰”等相關話題視頻,已收獲數十萬點贊和轉發。很多網友直言,自己就是看了博主的探店視頻后才種草了武漢黑鴨煲。
靠獵奇的營銷活動激起消費者的好奇心,黑鴨煲成功掀起了線下打卡熱潮。但消費者真正體驗后,能否沉淀下來,可能就要打個問號了。
社交平臺上,有網友分享稱:“吃第一口就被嗆到,很難描述的辣味,總結就是吃到嘴很咸,嘴巴外面一圈很燙。排了237分鐘,也不知道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到后面可能就是純粹獵奇想嘗嘗什么味道,為了這頓飯連黃鶴樓也沒去成很不值當。”
還有食客在排隊近4小時體驗黑鴨煲后,直言收獲的是“鴨肉皮根本撕不下,也咬不動”的糟糕體驗。
紅餐網實地走訪廣州的一家黑鴨煲門店后也發現,門店有標榜“整鴨鮮鹵”,但實際上,工作人員是從冰箱中取出的袋裝凍鴨肉,在燉煮時,甚至都沒有解凍,便直接投入了鍋中熬煮。可想而知,消費者的體驗感會有多差。
△未經解凍的鹵鴨塊,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此外,黑鴨煲“一醬成菜”的特點,注定了該產品的壁壘不是很高。任何一家中餐館,想要輕松復制該菜品,都不是難事。
所以,想要真正跑出來,被大眾所接受,黑鴨煲,可能還需要在實踐中反復錘煉。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紅餐網,作者:紅餐編輯部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