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智造的“稀缺性”,在業績逆勢微漲中逐步被驗證
作者|林藥師 來源|錦緞
全球基因測序行業,正面臨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變局。
一直以來,因美納(Illumina)都是全球基因測序儀企業的絕對霸主,依靠對高通量測序設備和耗材的壟斷,掌握著這個行業絕對的話語權。然而,這位曾經的行業霸主卻深陷內憂外患之中,正在逐漸走下神壇。
受困于并購早篩獨角獸Grail公司失敗,巨頭因美納遭遇業績滑鐵盧,不僅營收停滯,而且陷入連續巨虧之中。迫于壓力,因美納管理層和董事會人員幾乎被全部撤換,并于今年4月通過內部郵件宣布全球裁員超300人。引發行業地震的事件是,今年2月,我國商務部將因美納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并后續發布公告對其采取“禁止其向中國出口基因測序儀”的處理措施。
圖:因美納營收及凈利潤,來源:錦緞研究院
作為行業風向標,因美納“虧損+裁員”透露出全球生物科技行業的低迷。另一家基因測序公司PacBio也感受到了形勢的嚴峻,其2024年營收下降23%至1.54億美元,并出現3.1億美元的虧損。近日,國內多家醫療器械上市公司發布業績預告,行業的“寒冬”似乎仍在持續。據同花順數據,截至2月5日,已有257家A股上市藥械企業披露2024年業績預告,其中有121家企業預計虧損,虧損額合計逾300億元。
在行業規模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國內基因測序儀龍頭華大智造在剛剛披露的財報中,實現營收微增長。2024年,華大智造總營收30.13億元,同比增長3.48%,基因測序儀業務收入23.48億元,同比增長2.47%。
2024年,華大智造基因測序儀全球新增銷售裝機量1270臺,占全球新增裝機量的28.2%,創歷史同期新高;中國新增銷售裝機量超1000臺,占中國新增裝機市場份額63.8%,再度蟬聯第一;納米孔測序儀新增銷售裝機近90臺,在中國納米孔測序儀招投標市場份額占比超10%。
華大智造業績逆勢增長背后,可以理解為這是全球基因測序行業為了降低“安全”風險而進行的一次需求側重置。隨著“不靠譜”的因美納在國內走下牌桌,華大智造憑借全產業鏈自主可控技術和多元化業務布局,在一眾國內基因測序儀廠商中“獨占頭籌”,無疑已經成為當前行業最為稀缺的標的,這種稀缺性不僅在國產替代、自主可控的趨勢中體現,也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華大智造的稀缺屬性已經在2024年年報的“逆勢微漲”中體現,但從2025年一季報的情況來看,營業收入4.55元,同比下滑14.26%;歸母凈利潤虧損同比收窄33.83%,政策“大禮包”似乎沒能給華大智造帶來立竿見影的業績體現,顯然價值釋放仍需要時間的沉淀。
考慮到基因測序行業極致“稀缺”的特殊性,其呈現出顯著的巴菲特式“需求側鎖定”屬性:用戶遷移至新平臺后將不會再次輕易切換,高轉換成本、平臺依賴性及生態效應增加了用戶的黏性。平臺的切換需要時間,而華大智造的“稀缺性”帶來的長期回報也需要點時間。但平臺切換一旦成規模,就將會成為一條穩固的“需求側鎖定”護城河。并從配套試劑收入、配套一站式解決平臺、智能化自動化業務等多元業務中贏得生機。
本文將在產品、技術儲備、全流程產品布局三個維度分析為何華大智造是難得的稀缺標的。
01
產品矩陣“稀缺”
華大智造與因美納是全球唯二具備高中低通量最全產品測序儀矩陣的公司,在因美納走下國內市場牌桌后,從產品的全面性及穩定程度來說,華大智造自然成為需求端替代的首選。
尤其是2022年5月,華大智造贏下關鍵專利“雙色測序技術”的訴訟案,因美納需支付3.34億美元的賠償金。從那一刻起,中國基因測序儀廠商正式沖破了因美納的專利枷鎖,華大智造產品開啟“全球通”模式。
2024年財報顯示,華大智造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中,選擇延續自己的“稀缺性”,繼續聚焦創新能力,公司研發投入8.11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26.92%;新申請專利及軟件著作權516項,獲得專利授權及軟件著作權登記共296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39項,專利覆蓋核心原材料研發、關鍵器部件研發、關鍵工藝突破、重大領域拓展,還深度布局人工智能算法等,實現生命科學領域多學科全產業鏈深度融合。
圖:華大智造研發費用一覽,來源:錦緞研究院
在因美納被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后,解碼生物創始人、CEO潘加奎曾公開談過對于國產測序儀的深刻使用體會。“國產設備的成本只有進口的1/3,但數據質量毫不遜色,各家平臺原理上雖有差別,但華大智造平臺準確性非常好,一點都不輸給海外平臺。”
此外,潘加奎還認為國產測序儀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技術性能上,還在于操作便利性、成本以及本地化服務等諸多方面。“華大智造的創新能力非常強,發展至今已擁有業界最全的產品矩陣,測序儀在不同通量區間都有對標產品,不管是哪個通量范圍,性價比優勢都很明顯。
這些需求端的聲音,側面表明華大智造與用戶之間已經建立了極高的黏性。
得益于核心產品矩陣的稀缺性,華大智造基因測序儀應用場景不斷擴容,在臨床領域、新興領域應用場景、客戶持續拓展。
在科研領域,華大智造圍繞多組學戰略,推動生命科學設備在大規模人群基因組學、細胞組學和時空組學的應用。科研文章的發表數及質量,也側面能夠驗證平臺的情況,自2015年起,基于華大智造測序平臺發表的文章數量累計超過萬篇,其中在《細胞》《自然》《科學》《柳葉刀》及其子刊等核心期刊發文數量超過1500篇。
在臨床領域,華大智造通過構建廣泛的生態聯盟,支持臨床測序的普及,參與政策制定和行業標準的建立。下游知名公司如吉因加醫學、世和基因、燃石醫學、泛生子等利用公司測序平臺開發了多種用于腫瘤基因檢測的產品和服務;金匙醫學等采用公司測序平臺支持其高效準確的感染性疾病診斷產品和服務;嘉檢醫學則運用公司測序平臺提升了遺傳病檢測的效率與準確性。2024年,華大智造的產品已覆蓋國內醫院數量達870家。
此外,在疾控領域、微生物領域、海關領域、農業領域、環境監測領域、動物疫病領域,華大智造均在發揮其“稀缺”設備力量。
02
技術儲備“稀缺”
在三代測序儀公司PacBio“擱淺”短讀長測序儀后,華大智造成為全球唯一一家實現大規模商業量產、覆蓋全應用場景、并同時擁有短讀長(DNBSEQ高通量測序)及長讀長(CycloneSEQ納米孔測序)測序產品的基因測序儀企業。
2024年9月,華大智造成功發布了兩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納米孔基因測序儀”,與原有設備形成優勢互補,成為全球唯一一家具備三種不同技術路徑的基因測序儀機構。
圖:華大智造產品矩陣,來源:公司公告
不同于二代測序技術被熟知的短讀長測序,納米孔技術為長讀長測序,兩者之間存在著完全不同的原理和工藝。迥然不同的技術路線,造就了二代測序技術與納米孔測序技術的互補。比如在傳統二代測序中,DNA片段化過程極有可能造成信息丟失,而納米孔測序所提供的長讀長測序能力則能夠完美的解決這個痛點。簡單理解,兩者結合將發揮1+1>2的優勢。
回過頭看,布局納米孔測序儀絕對是華大智造頗具戰略意義的一筆。兩款納米孔測序儀的發布,使得華大智造填補了“長讀長”技術路線的空白,實現了完整讀長測序產品的閉環。
在業界其他測序儀公司還在卷測序儀產品軟硬件參數的時候,華大智造卻早已悄然開啟“智能進化”,持續提升業務天花板。從企業戰略維度衡量,華大智造積極擁抱AI的前瞻性布局實際也正是基因測序行業所“稀缺”的。
基因測序行業,本就以海量數據為底座的前沿行業。過往案例證明,作為一項天然數據密集型業務,AI技術可以基于更多的歷史樣本,大幅提升測序效率。可見,高性能計算是推動基因測序進步的重要驅動力。隨著AI技術的加入,真正的實驗室智能自動化將成為可能,實現從"人工經驗"向"數據驅動"決策的智能范式進化。
華大智造早在2023年就開始布局AI方面的應用,比如自博弈AI智能體Evo Play,以及近期對外公布的GLI業務(Generative Lab Intelligence)。目前,該公司已將DeepSeek-R1、Evo 2等AI大模型部署于新上線的Alpha Cube中,Alpha Cube可為AI大模型,多組學,高通量測序的需求提供了軟件和硬件的全面支持。
在傳統測序方面,華大智造通過研發EvoPlay蛋白設計AI智能體,基于這一技術結果,華大智造在今年2月推出全棧AI加持的自發光半導體測序儀——DNBSEQ-E25 Flash,可以實現最短2小時完成測序過程,滿足小型化基因測序儀對超短周轉時間的新場景測序需求。
智能自動化方面,華大智造亦實現AI大模型與自動化技術的深度融合,并在2024年推出實驗室智能管理平臺aLab Studio。通過智能決策與動態調度,aLab Studio能夠實現AI+生命科學領域的實驗全流程數字化、智能化和無人化管理,推動科研效率與精準度的跨越式提升。這種標準化一站式的端到端解決方案,將協助科研人員把實驗室管理變得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
替代,僅是華大智造最表層的價值,在更深層次中,它早已通過積極地前瞻性技術儲備,做好了“更好”地擁抱未來的準備。
03
一站式解決方案“稀缺”
若將華大智造一個個單品突破看成是線,那么一站式解決方案則是由這些線段所繪成的畫卷。
以測序儀為基點,疊加實驗室自動化業務、細胞組學、時空組學業務,華大智造已然具備為需求端提供完整解決方案的能力。縱觀整個基因測序行業,沒有第二家企業具備這樣的能力,這也是華大智造最大的競爭優勢之一。
在今年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與華大智造聯合展示的共同打造的“全自動無人化黑燈實驗室”引人注目,這是國內首個全流程自動化隊列研究支撐體系。拆解“全自動無人化黑燈實驗室”,其核心產品正來自于華大智造,涵蓋華大智造實驗室自動化移液機器人、超低溫自動化樣本存儲系統、基因數據中心一體機、多通道自動化開蓋機等。
目前項目已正常運轉一年,實驗室實現了樣品分裝、提取、建庫、測序、數據分析和存儲全流程自動化執行,通過在全國產生態框架下搭建完整工具鏈,確保了高質量樣本和數據的高通量流轉,為腦疾病研究和新藥研發提供了有效支撐,為基礎科研機構和新藥研發企業提供了具有高度競爭力的社區運營資源和模式。
成為生物科學研究的底層基建,這不僅是華大智造所追求的遠期目標,相信也是不少其他基因測序廠商的目標。但這個目標并不能憑空樹立,而是需要建立在數據安全的基礎上。即使參數再好的基因測序產品,如果不能對數據進行很好的保護,那么需求端實則也是不敢使用的。
尤其是進入互聯網時代后,數字化已經成為常態,而醫療數據是眾多數據中比較特殊的存在,包含極多的敏感信息。2021年9月,我國針對數據安全問題,首次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著重強調了保護公共衛生、醫療、養老等醫療健康數據安全的重要性。
此番種種足以表明,基因數據的安全不能假手他人,發展本土化勢在必行。國內科研機構及企業需要一個更為“安全”的標的,而數據安全正是華大智造長期高度關注的重點。
基因測序儀是生命科技領域重要的底層工具,基因資源是國家與民族戰略資源,是極其寶貴的生命密碼。
正是基于對數據安全性的高度重視,華大智造在近些年迅速俘獲了大量需求端用戶。近年來,華大智造國內增量設備明顯增加,華大智造國內市占率連續三年第一。政策驅動下,疾控、海關、農業等新興領域新增市占率第一,國產化進程提速。
國產替代加速、拉動內需等主旋律下,擁有“稀缺”一站式解決方案的華大智造,即是“安全標的”,也有望成為最大贏家。
04
“需求側鎖定”護城河
三重“稀缺”屬性,致使基因測序賽道呈現典型“需求側鎖定”護城河特征。
布魯斯·格林沃爾德與賈德·卡恩合著的《競爭優勢:透視企業護城河》,被稱為“價值投資的實戰手冊”,其核心觀點直指企業長期價值的本質:真正的競爭優勢并非源于短期戰術,而是植根于結構性壁壘(俗稱“護城河”)。
在這本書中,格林沃爾德將護城河歸結為三類結構性壁壘:供給側優勢、需求側優勢與規模經濟效益。其中,需求側鎖定壁壘的定義,正是通過高轉換成本、品牌依賴性或網絡效應,使客戶難以轉向競爭對手。
擁有“三重”稀缺性的華大智造,正在不斷收獲需求端的肯定,逐漸養成需求側的品牌依賴性。隨著時間的積累,華大智造的裝機量與行業競爭力將不斷增強,將逐漸形成“需求側鎖定”護城河。
以商業模式考量,基因測序儀是典型的生態生意,具備極強的網絡效應。參考因美納營收趨勢,其之所以業績不斷增長,并不是儀器銷量的增長,而是長期累積的試劑耗材營收持續增長。因此,華大智造裝機量的不斷提升,除能夠帶來短期儀器銷售外,更潛在地帶動了未來試劑耗材的增長,只不過這部分營收的釋放需要一段時間。
圖:因美納營收構成,來源:錦緞研究院
逆全球化的時代背景,稀缺性就成為基因測序儀產業的發展第一性。兼具稀缺性與安全性的華大智造,受益于自主可控和國產替代,有望最先享受到產業紅利。在基因測序行業“國產替代+技術革命”的歷史性機遇下,華大智造以稀缺性產品布局、及多元增長極,錨定全球生命科技工具領導者地位,從“追趕者”變為“先行者”。
更為關鍵的是,華大智造“需求側鎖定”優勢,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凸顯,并逐漸形成堅不可摧的企業“護城河”。替代僅是當下,巨大的潛在生態價值才是華大智造的未來。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錦緞,作者:林藥師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