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拼的省份,可能是這六個
作者|阿力米熱 來源|時代周報(ID:MENGMASHENDU)
經濟大省,儼然成為經濟穩增長的“定海神針”之一。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6個經濟大省的GDP總量達到276860.54億元,占全國的44.8%,繼續挑起全國大梁。
具體來看,廣東、江蘇依然高居經濟總量第一、二位,上半年GDP分別達到65242.5億元、63326.3億元。緊隨其后的是山東和浙江,兩省份GDP總量均超過4萬億元,增速也都跑贏經濟大省平均水平(5.2%)。
值得注意的是,排名第五、第六的河南、四川,正上演一場激烈的第五大省“追逐戰”。
去年全年,由于GDP終核調整原因,四川一度趕超河南,躋身經濟第五大省、中西部經濟第一大省。但今年上半年,河南已經兩個季度跑贏四川,GDP總量達到31231.44億元,領先四川1768.14億元。
2024年已過半,經濟大省們已經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那么,在這成績單背后,各省都在靠什么“拼經濟”?
拼工業
2024年上半年,江蘇、山東兩個經濟大省強勢盡顯。
數據顯示,兩省份GDP總額分別達到63326.3億元、46677億元。在增速上,同比均增長5.8%。該增速不僅跑贏經濟大省平均線,還超過了年度預設的目標(增長5%以上)0.8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江蘇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強勁表現,共同推動了其經濟顯著增長。
在工業方面,裝備制造業可謂功不可沒。數據顯示,今年1-6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6%,其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1%,對全部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6.2%。
河海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奇洪告訴時代財經,江蘇裝備制造業中有幾個亮點值得關注,例如鐵路軌道交通和造船行業,尤其是造船行業,由于訂單飽和程度極高,在全國范圍內具有領先地位。
此外,南京作為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核心區域,在電力裝備(如智慧電網)領域表現搶眼,而無錫、蘇州等城市在紡織機械、熱設備等方面也有重要布局。
“而從本質上來說,實體經濟強,是江蘇的鮮明特征。這也體現在江蘇與浙江、上海等省市之間緊密合作,通過區域間的承接產業轉移、開拓國內外市場等方式促使區域協調發展。除此之外,江蘇現代服務業領域的蓬勃發展,也增強了其經濟的內生動力。”劉奇洪說道。
與江蘇相似,對于山東來說,工業依舊是挑起經濟發展的“大梁”。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山東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8.5%。分行業來看,原材料行業增長尤為突出,增速達到9.7%,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1.2個百分點。
特別是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了11.6%和16.2%,為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作為傳統工業大省,重工業一直是山東的優勢所在,而近年來,山東正進行產業轉型和升級。
劉奇洪分析稱,一方面,山東依托于地方特色資源,如石化資源豐富的濱洲和東營以及勝利油田,維持和發展了化工材料和家電制造等傳統產業。另一方面,山東積極布局新能源領域,如濱海地區的風電項目和電池儲能技術,同時轉換傳統能源依賴,減少對煤炭和石油的依賴。
山東的轉型升級,已初見成效。
從重點產品來看,今年上半年,山東在高端化、智能化相關產品產量增長較快,集成電路和光電子器件產量分別同比增長23.5%和24.1%。這些數據不僅凸顯了山東在現代制造業領域的快速發展,也反映了其在現代電子設備生產上的市場潛力和競爭力。
拼外貿
在這場經濟競賽中,江蘇和山東彰顯了工業發展的優勢,而廣東和浙江,則在外貿領域穩定發力。
作為外貿第一大省,今年上半年,廣東進出口總值達4.37萬億元,規模再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13.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7.7個百分點,成為穩經濟的重要支撐。
分類別看,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機電產品依然是廣東外貿的“大頭”。
數據顯示,上半年廣東進口、出口機電產品同比分別增長23.6%、9.9%,均占外貿總值的64%左右。在機電產品中,船舶、電動載人汽車、集裝箱快速增長,分別增長70.7%、78.3%和104%。
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韓永輝在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表示,廣東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增長,反映了廣東在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領域的競爭力,以及國際市場對這些產品的強勁需求。
“然而,部分產品的增長相對乏力,例如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長2.4%,相較于高技術產品的增長稍微緩慢。此外,部分傳統制造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有所下降,導致其出口增速不及預期。”韓永輝說道。
同為外貿大省,上半年浙江外貿亦超預期增長,展現出較強的韌性和活力。
數據顯示,今年1-6月,浙江進出口、出口、進口分別為2.56萬億元、1.90萬億元和0.6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8%、8.6%和5.5%,均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出口規模穩居全國第二,出口占全國份額達15.7%。
具體到產業,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是浙江最大的兩類出口產品。
機電產品方面,上半年,全省機電產品出口8780.9億元,增長9.6%,增速高出全國同類產品1.4個百分點。其中,浙江作為全國船舶出口重要基地,船舶增長達93.7%,出口連續4個月實現兩位數增長。
同期,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表現也不遜色。前6個月,浙江出口勞密產品同比增長7.1%。在“世界小商品之都”義烏,上半年,勞密產品出口增長近三成,對義烏出口增長貢獻率超過一半。
劉奇洪告訴時代財經,近年來,隨著全球產業鏈的轉移和加工貿易的減少,中國的外貿出口正在向一般貿易轉型,一般貿易在出口中的比重持續增加。在這一背景下,浙江民營企業展現出了強大優勢。
數據顯示,上半年浙江民營企業進出口2.07萬億元,同比增長8.8%,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80.7%,貢獻率高達90.6%。
“浙江的民營企業不僅在傳統制造業中表現出色,在數字經濟方面也亦是如此。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杭州等地的數字經濟平臺的崛起,為外貿增長提供了新動力。”劉奇洪說道。
拼新動能
經濟大省的版圖中,川豫的中國經濟第五大省之爭備受關注。去年四川超越河南之后,這個格局并沒有持續多久,今年一季度,河南就反超了四川,使得這場競爭再次成為焦點。
數據顯示,上半年,河南GDP實現31231.44億元,同比增長4.9%;四川GDP總量為29463.3億元,同比增長5.4%。與去年同期相比,兩省的經濟總量差距正在縮小,已經從1905億元拉近到1768億元。
從數據來看,河南的優勢在于工業快速增長。上半年,河南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8%,比一季度加快0.9個百分點。四川方面,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
在工業領域,兩省的主導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的表現則有些差異。數據顯示,河南汽車產業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全省汽車及零部件增加值增長36.6%,高于全省規上工業增速28.8個百分點。而在四川已公布的數據中,其汽車產量下降了11.4%。
劉奇洪分析稱,河南作為工業大省,經過多年培育,已擁有鄭州宇通、上汽鄭州、東風日產、開封奇瑞等17家汽車整車生產企業,年產整車超過80萬輛。在擁有相對完備產業鏈的基礎上,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電池先后在河南投資建設動力電池工廠,也拉動了河南在汽車產業上的快速增長。
然而,由于對單一產業或企業推動外貿增長的依賴程度較高,上半年,河南外貿出口的下降給其經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河南的進出口增速同比下跌13.8%。具體看來,占全省出口值一半的家電產品,下降30.4%。在這一類別中,手機、集成電路出口額分別下降49.1%、78.4%。
不過,在四川的追趕之下,河南正將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其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目前,河南正重點打造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以填補富士康撤離后的空白,比亞迪在鄭州的投產也為這一產業注入了強大動力。”劉奇洪說。
而對于四川來說,汽車制造方面仍存在短板。與汽車工業強省相比,四川的薄弱點主要體現在自主品牌的影響力不足、產業基礎和積累相對較弱,以及智能網聯趨勢轉型推進較為緩慢等問題。
然而,短板也能成跳板。當前四川在新能源領域,尤其是光伏產業和動力電池方面的潛力不容小覷。
從產業鏈上來說,四川優勢更多在關鍵的核心零部件,特別是在動力電池方面。依托其豐富的鋰礦資源和堅實的工業基礎,在宜賓、遂寧、成都、眉山等地,已經聚集了寧德時代、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等動力電池企業。
可以說,四川已經基本集齊了動力電池整個產業鏈的“頭部玩家”。
得益于此,2024年上半年,四川在先進材料和裝備制造產業分別實現了11.2%和10.7%的同比增長,特別是動力電池、單晶硅、多晶硅等新能源產品快速增長,為經濟穩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
不過回顧2023年,四川是在下半年密集發力,成功在去年一度躋身全國第五大省。今年下半年,四川能否再次追趕河南,也成為了新的懸念。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時代周報(ID:MENGMASHENDU),作者:阿力米熱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