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外熱內寒”
作者|樟稻 來源|科技新知(ID:kejixinzhi)
治完標還要治本。
5月14日晚,阿里巴巴公布了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季度財報。除了季度內大量投入帶來的“賬面壓力”外,阿里這次表現頗具回春之勢。作為核心業務之一,阿里云也展現出了蓬勃發展的態勢。
盡管有多項利好消息,但也不能忽視云業務所面臨的挑戰。
根據財報顯示,阿里云堅持“公共云優先、AI驅動”戰略,憑借技術和規模優勢,專注提升公共云采用量,減少利潤率較低的項目式合約,從而持續提升收入質量。本季度,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長了3%,其中核心公共云產品收入實現了雙位數同比增長,AI相關收入增速加快,持續實現了三位數同比增長。同時,阿里云保持持續盈利,經調整的EBITA同比增長了45%。
財報內容披露的核心其實就兩個方面。首先,阿里云想要向市場傳達,堅持的“公共云優先”戰略是正確的。盡管本季度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長只有3%,但核心公共云產品收入實現了雙位數同比增長,AI相關收入增速也在加快,持續實現了三位數同比增長。
其次,阿里云繼續保持盈利。這是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因為阿里、AWS和Azure都能夠盈利,這表明公有云是一個值得長期投資的成熟生意。云廠商最大的風險不是經營虧損,而是集團和投資者對公有云賽道失去信心。
不僅如此,阿里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再次向市場傳遞了積極信號,表示阿里云商業化營收在2025財年下半年能夠重返雙位數增長。
管理層還透露,在接下來的1到2個季度內,那些低毛利項目制收入對業務的影響將基本消失。未來阿里云的主要增長,將來自于具有長期業務價值和較高毛利的產品,如公共云和AI相關產品,這些產品帶來的收入增長將成為阿里云的主要動力。
阿里云此舉的內在邏輯是,盡管這季度增速仍不高,但在阿里主動放棄低質量私有/混合云業務的情況下,增速仍能改善,且未來前景可期。因此,之前的負面事件的影響已經翻篇,市場不必繼續揪著以前不放。
但阿里云真的穩坐釣魚臺了嗎?
從市場動作來看,今年一季度以來,阿里云的動作頻頻。首先是降價,2月在國內市場降價,4月又在海外市場降價。此外,還有直播銷售云產品的舉動。3月底,羅永浩在他的直播間上架了阿里云的公共云產品。
說到降價,甚至不能簡單地稱之為“促銷”,因為這是一次長期的價格調整。阿里云為此還專門召開了戰略發布會,其整體力度可謂是毫不吝嗇。
這樣的舉動背后,目的十分明確。作為中國第一大云計算公司,阿里云希望通過此次大規模降價,提升國內公共云市場滲透率,更重要的是彌補自身戰略轉向后的營收真空。
畢竟,對于國內的云客戶而言,降價才是切實可行的優惠措施。而從這次財報來看,降價的效果十分顯著。但隨后找羅永浩直播銷售云產品的外界反饋褒貶不一。
用磐吉云數的CEO馮若航的話說:“直播間先鋪墊賣了半個小時的掃地機器人,接著姍姍來遲的老羅照本宣科念臺詞賣了四十分鐘的云計算,然后馬不停蹄地賣起了高露潔無水酵素牙膏,留下在云計算與牙膏間迷惑凌亂的觀眾。”
這種操作背后,恰好暗示著公有云行業的增長已經到頂,被迫向C端用戶要市場,原來不被重視的蚊子腿,現在竟然成了香餑餑。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隨著降價、發力AI等動作再次被市場逐漸同化,財報電話會上披露的預期能否如約實現,似乎又披上了一層薄霧。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科技新知(ID:kejixinzhi),作者:樟稻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