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帶偏的中國云計算,重歸正途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葉遠風 來源|智能相對論(ID:aixdlun)
市場未來應當如何選擇云計算廠商?
阿里云戰略聚焦公共云,對整個云計算市場而言都是一場自我審視。
從市場背景、行業發展、中外對比等多個方面,業界輿論給出了大量詳實的數據分析,已經對阿里云為什么要聚焦公共云有了結論,這里不再贅述。
但是,在這背后,對過去多年的云計算發展究竟存在什么問題,也許還需要一場追根溯源的探討。
尤其是,在“服務商”的變局下,對那些想要上云、深度用云的政企組織“客戶”們來說,未來又應該選擇什么樣的云計算廠商才最穩妥、最能幫助自己實現數智化轉型?
這一切,可能要從云計算大發展的契機說起。
1
對“To B”的刻意追求,
讓云計算偏離了航向
毫無疑問,中國云計算的發展并不因為“To B”浪潮而起,但卻因為“To B”而加速。
在馬化騰深夜提問知乎關于To B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后,大大小小的互聯網企業開始意識到所謂“To B”的大蛋糕。
彼時,中國互聯網在To C方面高歌猛進,而一些“有識之士”對比發現,西方尤其是美國的“To B”有著同樣龐大的市場——在服務個人之外,服務企業等組織的生意也是大頭。
于是,資本大力投入,騰訊等大廠高歌猛進,其組織體制都對應發生了改變。
云計算,當仁不讓成為“To B”的急先鋒,成為消費互聯網之外,產業互聯網新概念下的寵兒,除了騰訊單獨圍繞騰訊云弄了個CSIG,其他廠商也紛紛提高云計算在企業內的地位。
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云計算一上來就試圖提供更個性化的“大方案”,一個個案例、一個個客戶去攻克。廠商們在企業、政府客戶面前廝殺,各種無法言說的商戰密辛輪番上演,都要做大單,都要服務好“B端客戶”,追求規模增長,試圖快速做大To B市場的蛋糕。
再加上特殊的市場需求,即當下很多“客戶”不論大小對數據在物理上專屬、“控制域”有著特別的癡迷,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私有云”的廣泛興起也就順理成章,廠商們紛紛將之作為戰略重心,言必談又做了那些大客戶,政務云等等又搞定了哪些標桿客戶、獲得了多少的增長。
但是,回過頭來看,這種因為別人To B市場規模龐大而刻意追隨的做法,反而背離了為什么別人To B企業級市場能做好的原因。
拉長時間線來看,所謂中美To B市場的規模之爭并不存在,在本質上,歐美To B市場的繁榮,基于的是長期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建設之后的標準化服務能力與品質,或者說,正是基于標準化服務能力,才誕生歐美繁榮的To B市場。
刻意追求“To B”,乃至逐步將私有云作為重心,不能說不正確、不合理,但起碼并不符合當初要追趕龐大新市場的期望,這是把結果當成了原因。
標準化服務能力建設好了,To B市場的繁榮是自然而然的事。具象到云計算而言,就是要做好公共云能力,基于統一計算資源池、實現彈性和多租服務,而非一家家去搭設一個單獨的“云服務器”,那不是云計算的最終理想。
AWS無非也是做成了一個統一的計算資源池,實現對內、對外的計算資源標準化服務與復用,推進降本增效,讓“學生在宿舍里就能使用與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一樣的基礎設施”(貝索斯言)。這就是長期建設的標準化服務的魅力,沒有什么大小客戶之分,只有服務能力之分。
數據上看,這種標準化服務能力帶來極強的延展能力,亞馬遜AWS在全球32個地理區域內運營著102個可用區,115個直接鏈接站點,服務覆蓋245個國家和區域,合作伙伴超過12萬家。
微軟Azure憑借多年積累的商業應用場景,與超過30萬家生態伙伴,為全球60個區域的客戶提供服務。
也正是這些數據,讓阿里云決定、讓業界也認為云計算要重新回到公共云的道路上。
實際上,云計算應當就是公共云,公共云才是云計算。為企業或組織做“云服務器”的私有云,某種程度上只能算是一種能力更深入的IT服務,只是冠上了云計算的帽子罷了。
2
市場未來
應當如何選擇云計算廠商?
對那些沒有政策或者監管需求的政企組織而言,只需要清楚一個現實:
歐美市場經過市場磨合最終選擇了公共云模式,以普遍的實踐結果證明了,公共云模式會是政企組織們普遍的、更好的選擇。那些能夠在公共云“統一計算資源池、實現彈性和多租服務”內涵上大力投入的云計算廠商,更值得信賴。
畢竟,有共同的原因,才能確保共同的結果,別人試過了才是最靠譜的。
過分高舉“To B”旗幟、過分追求私有云建設的廠商們,是否能做好符合廣大客戶需求的公共云,讓更廣大的客戶真正實現如同“學生在宿舍里就能使用與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一樣的基礎設施”的云計算體驗,現在看來是存在疑問的。
尤其是,在市面上,很多搭乘云計算東風的廠商,過去長期致力于服務政企客戶尤其是大客戶,生來就符合那種刻意追求“To B”做私有云的氣質(符合中國市場規則的銷售打單、方案構建、整合能力建設等),在私有云基因上十分契合——就是善于為某個企業打造單獨的解決方案,也能得到客戶的認可,這樣的廠商對私有云風潮更是大力推崇。
以全球公共云發展規則為背景來看,它們是否能建立好標準化服務能力,可能還需要觀察。
從這個視角來看,阿里云選擇公共云,不只是一種被動選擇,也有某種發揮自身優勢的原因在。
在所謂“To B”風潮起來之前,阿里云本質上就是以“公共云”為主,當下所謂的戰略“聚焦”,更應該說是在裹挾了幾年之后,“重新聚焦”。
阿里云自研有飛天云計算操作系統,這就是一個不區分客戶大小規模、性質的云計算資源共享利用的架構,延續的是“讓計算成為一種公共服務”的最初愿景,推動標準化服務能力的廣泛滲透。
實際上,阿里云在發展上也一直朝著公共云在進發,作為唯一在全球自建大量數據中心的中國云計算公司,在29個地區建設署了88個數據中心、超過一百萬臺服務器,為全球超過400萬企業用戶提供服務,其中包括超三分之一的全球500強企業,以及超過22萬家中國出海企業。
在標準化服務能力的建設上,Gartner在2021年對全球主要云廠商的能力評分顯示,阿里云在計算,存儲,網絡,安全的單項得分均為全球第一,且與2020年相比,阿里云產品能力得分項從168項提升至203項(共270項),補齊35項產品能力。
當大模型浪潮興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屏蔽芯片差異等需求,云計算的標準化服務能力就變得更加重要,市場將更加需要選擇能在這方面有深入建樹的企業,畢竟,不是每個企業都能自建算力資源池。
當然,這些不意味著那些有客觀“私有云”要求的組織就不能選擇公共云能力強的廠商。
如同阿里云表態公共云能力將沉淀到私有云上一樣,能夠在公共云上做好,就一定能做好私有云,畢竟企業內部的“用戶”享受的也是基于企業資源池租賃的標準化服務,私有云更應該用“內部公有云”去定義才能真正服務好組織內部各業務線、各用戶。
回看AWS的發展,亞馬遜自己就是最大的“私有云”用戶,而阿里自己在一開始也是阿里云最大的“私有云”客戶,只不過后來統一轉到了公共云上罷了。
3
最后的公共云安全性問題:
你愿不愿意“坐飛機”?
私有云的安全性優于公共云,是很多選擇組織選擇所謂“私有云”的關鍵理由,也是公共云發展最后的問題。
一個現實是,公共云的安全性只有“安全后果”的嚴重性,卻并沒有“安全能力”的遜色。
在較少的成本與效率面前,私有云能夠提供的安全保障不能說不夠多,但相較于公有云肯定是遠遠不如的。
而公共云模式在安全上會進行必然的大量投入,要不然,美國政府也不敢先行先試、關閉政府自建數據中心,要求CIA、DoD(國防部)、NSA(國土安全部)、NASA等國家關鍵的部門選擇與亞馬遜、微軟、谷歌等商業云計算公司合作解決可用性問題。
這種安全性上的區別,類似于飛機與私家車,飛機嚴苛的安全要求保證了乘客的安全,私家車在趕往機場的路上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就遠遠大于要乘坐的飛機出事。只不過,飛機一旦出事則后果嚴重。
不因為這種極低概率的事件選擇拒絕飛機,也就不應該拒絕做好了充分“安全保障”的公共云。
當然,在這背后,公共云的穩定性也一直是業界擔憂所在,一些問題的出現始終讓市場有所顧忌,就最近而言,阿里云雙11后的那次大事故也成為縈繞在公共云戰略上的陰影。
飛機不是只要“不墜機”即可,讓乘客平穩、不折騰到達目的地也是重要要求,這可能是阿里云下一步做公共云要重點考慮的。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智能相對論(ID:aixdlun),作者:葉遠風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