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深陷谷底,18家豬企虧超200億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周立 來源|時代財經APP(ID:tf-app)
豬周期虧損的第三年,是豬企們最難熬的一年。
截至1月31日,22家涉及生豬養殖業務的A股上市公司披露2023年業績預告,其中18家企業歸母凈利潤錄得虧損,合計虧損248.66億~291.65億元。
經歷了2018年非洲豬瘟后的豬價暴漲,不少豬企都選擇大幅擴產,甚至出現跨界入局的新養豬人。然而在豬價深陷谷底的2023年,隨著產能的逐步釋放導致供過于求,擴產給企業帶來了經營和資本的雙重考驗。
不過在此背景下,仍有少數涉及生豬養殖的企業實現盈利,甚至扭虧為盈,只不過盈利方式“不走尋常路”。
一
18家豬企虧損超兩百億
在1月中上旬部分上市豬企公布月度生豬銷售數據時,時代周報記者曾對豬價和出欄量進行不完全統計,從上市豬企的商品豬價格來看,2023年12月豬價大部分跌到13元/公斤,同比下跌約三成。與此同時,大部分上市豬企因公司產能逐步釋放,出欄量增加,2023年生豬銷量同比增長。
在低價走量的這一年里,豬企致力于降本增效,但仍無法逃脫虧損的宿命。
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1月31日,已有22家涉及生豬養殖業務的上市公司披露2023年業績預告,其中牧原股份(002714.SZ)等15家企業歸母凈利潤由盈轉虧,新五豐(600975.SH)、正虹科技(000702.SZ)、傲農生物(603363.SH)三家豬企均處于連續三年虧損的狀態。
具體來看,虧損金額的排名前三是溫氏股份(300498.SZ)、牧原股份、傲農生物,2023年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60億~65億元、39億~47億元、30億~36億元;隨后是虧損超10億元的天邦食品(002124.SZ)、大北農(002385.SZ)、唐人神(002567.SZ)、天康生物(002100.SZ)、新五豐;虧損最少的則是克明食品(002661.SZ),歸母凈利潤虧損不到1億元。
對于2023年經營業績出現虧損,生豬價格較2022年大幅下降、養豬業務虧損較大是上述企業提及較多的原因。
牧原股份作為養豬龍頭,生產成績已然是行業前茅。在1月30日晚的投資者電話會議中,其提到生豬養殖方面公司全年平均全程成活率為85%,日增重800g左右,全年平均生豬養殖完全成本在15.0元/kg左右,較2022年全年的15.7元/kg明顯下降。
有了前幾年持續盈利的積累,牧原股份仍有較厚的家底面對豬周底部。牧原股份表示,2023年12月底,公司能繁母豬數量為312.9萬頭,同比增長30萬頭左右,對應今年出欄量將有一定增長,增長比例預計在10%左右,具體出欄量區間指引將在2023年年報中披露。
然而,預計虧損金額排名第二的傲農生物日子就沒那么好熬。按照目前業績預測數據計算,傲農生物將連續虧損三年,預計歸母凈利潤虧損累計達55.59億~61.59億元。
長期虧損疊加豬價持續低迷,傲農生物的經營運營資金壓力劇增。為緩解資金壓力,傲農生物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提前出欄生豬,因而其肥豬出欄體重偏低,全年肥豬出欄體重為97.97公斤;同時傲農生物主動關停部分效率低下豬場,產生部分關停損失,導致生豬養殖業務出現較大虧損。
此外,傲農生物還在公告中提到,計提存貨跌價、資產減值、壞賬準備等相關金額約7億元。針對超額虧損子公司,公司應收超額虧損子公司債權確認損失約3億~5億億元。
然而,傲農生物的資金壓力并沒有消失。1月30日晚,傲農生物公告稱,經公司財務部門測算,預計2023年度期末凈資產為負值,公司股票可能被上交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同時傲農生物也提到,截至2024年1月23日,其在銀行、融資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累計逾期債務本息合計約14.38億元;2022年11月至2024年1月30日,累計訴訟(仲裁)金額19.49億元。
消息一出,資金紛紛逃散。
1月31日起,傲農生物已連續三天一字跌停,2月2日收于3.62元/股。今年以來,傲農生物股價已跌超40%。
2月2日晚,傲農生物公告稱,因公司未按期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被債權人申請預重整;此外,公司控股股東漳州傲農投資有限公司也被債權人申請重整。這或是這輪豬周期以來繼*ST正邦(002157.SZ)后第二個被申請預重整的上市豬企。
“很多豬企是靠以前賺的錢撐到現在,都經歷過大風大浪的,撐不到就退出了,能撐到現在都是比較專業的,且成本相對低的豬企。”華南某業內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對于豬企來說,安穩度過豬價下行周期是他們的“必修課”,而跨界者則需要踏準入行的時機。
“掛面大王”克明食品在2022年12月的投資者互動平臺上曾表示,綜合市場分析,其預判2023年生豬價格整體保持相對景氣。
于是在2023年,克明食品以6.24億元拿下阿克蘇興疆牧歌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疆牧歌”)53%股權,正式進軍生豬養殖行業。
然而,本欲進一步拓展大食品產業細分賽道為公司新增利潤增長點的一步棋,卻在豬價跌跌不休之下,成為克明食品業績轉虧的導火索之一。
1月23日晚,克明食品公告稱,2023年其歸母凈利潤預虧4600萬~7500萬元,變動原因主要是米面制品銷量下滑以及生豬產品價格持續低迷。
二
多家豬企花式“盈利”
眾多上市豬企在生豬寒冬中“瑟瑟發抖”,但有的豬企卻在2023年靠非經常性損益花式“盈利”。
江西豬王*ST正邦可謂是2023年豬企“盈利王”,其歸母凈利潤從2022年的虧損133.87億元飆升至2023年的盈利80億~100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也由負轉正,對此,*ST正邦表示主要原因為公司重整計劃已執行完畢。
雖然*ST正邦2023年扣非歸母凈利潤虧損較2022年有所收窄,但仍預計虧損50億~70億元。對此,其在公告提到,公司實現銷售收入60億~70億元,受生豬市場價格持續低位影響,生豬業務凈利潤虧損30億~40億元,同時對期末存欄生豬及固定資產計提減值準備約9億元,合計扣減利潤金額約9億元。
無獨有偶,新希望(000876.SZ)2023年歸母凈利潤同樣也扭虧為盈,預計盈利3億元,然而扣非歸母凈利潤仍處于虧損狀態,預計虧損45億元。
對此,新希望解釋道,公司白羽肉禽與食品深加工業務引進戰略投資影響歸母凈利潤增加,影響金額約為51億元-52億元,本項目屬于非經常性損益。受生豬銷售價格下降影響,豬產業虧損是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虧損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京基智農(000048.SZ)業績實現同向上升,2023年其歸母凈利潤預計達15億-17億元,同比增長94.03%-119.90%。對此,其表示主要原因系公司房地產項目交付數量較2022年同期大幅增加,結轉銷售收入及利潤相應大幅增長。
同時,京基智農也提示國內豬企面臨生豬市場價格波動的不確定性風險,未來生豬市場價格若出現大幅下滑,可能會對公司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總的來看,靠非經常損益扭虧或實現業績同比增長的辦法難以長久,生豬養殖業務占比較大的豬企若要持續發展,不僅要依靠豬價回暖,更要靠豬企“修煉內功”,降本增效方能度過豬周期寒冬。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時代財經APP(ID:tf-app),作者:周立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