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干旱、暴雨,和走在十字路口的ESG
圖源:攝圖網
作者|市值榜團隊 來源|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
|GUIDE|
■ ESG體系改變了什么?
■ 為什么要推進ESG治理?
■ 目前的ESG體系存在什么問題?
每隔幾年,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水就會出現持續增暖的現象,并伴隨著沿海龐大的魚群悄然失蹤,最開始這種現象經常出現在圣誕節前后,被稱為“厄爾尼諾”,西班牙文的意思是“圣嬰”。
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南美洲地區會出現暴雨,東南亞地區和澳大利亞則會出現干旱狀況等,這些災害會給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糧食和水的供應、生態保護帶來嚴重的威脅。
厄爾尼諾已經影響了人類數千年,有觀點認為,一些流行病,比如黑死病可能與厄爾尼諾引起的干旱周期或極端降雨事件相關。
而厄爾尼諾、拉尼娜等氣候現象在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時期變得更加極端。所以不僅僅是全球變暖,反常天氣也越來越多。
但與此密切相關的全球ESG治理卻走到了十字路口,一邊是自上而下的推行,一邊是下方的層層阻力又影響到了上層。
那么,ESG治理究竟是什么?為什么發展阻力這么大?目前的ESG體系存在什么問題?本文將回答這些問題。
01
企業對誰負責?
ESG解決的其實是企業對誰負責的問題,解決的是企業價值如何進行分配的問題。
現代公司制企業,以股東權益最大化為最終目標,至少是第一目標。
這是古典經濟學關于資本雇傭勞動的觀點。這一觀點認為,股東投入資本來購買設備、雇傭工人,還要承擔虧損,是唯一剩余風險承擔者和剩余價值的享有者,而員工、債權人這些,就算有損失也不過是固定的工資和債權,因此,公司經營的目標應該是股東權益最大化為目標。
實際上,關于企業經營目標理論還包括公司價值最大化和相關利益者價值最大化等。
企業的相關利益者包括債權人、員工、股東、國家、供應商、企業自身的積累(比如用于再生產),這些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博弈,“省員工肥股東”“多用于再生產,可能就要減少給股東的分紅”,在這些博弈里面,最主流的是股東權益最大化,也就是對股東負責是最重要的。
所以有些公司雖然虧損、裁員,但是不耽誤老板拿上億年薪還能從資本市場套現。
股東權益最大化的企業經營目標是有時代背景的。按照管理學的研究,企業的價值觀,會隨著國家的工業化進程而不斷發展。
工業化初期是股東利潤最大化,工業化中期是企業利潤最大化兼顧員工權益,工業化后期是追求企業利益者最大化,再往后,是追求企業利益價值最大化的同時,保護和增進社會福利。
這也很好理解,工業化初期,風險高,資本是最稀缺的要素,所以資本要求的回報更高,而資本積累的速度很快,等資本達到一定規模之后,投資回報率也會呈現出邊際遞減效應,資本也可能出現過剩,所以企業價值不再傾向于過多地分配給資本。
現在的ESG,指的是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再往前類似的概念叫現代企業社會責任(CSR),是由美國學者在1924年提出的,到1953年,一本名叫《商人的社會責任》的書出版了,再到20世紀80年代,社會責任運動在歐美發達國家興起,包括環保、勞工和人權等方面。
從工業化進程來看,美國的工業化完成于20世紀初,從20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美國就開始去工業化的進程了,也可以說是后工業化時期。社會責任開始變得更加重要,也是在工業化完成之后。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奮斗的前期,在現行的財務體系里,員工更多是作為企業的成本項,而未來會變成更加重要的資產項。
當前,中國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向后期邁進的階段,ESG受到更多的重視,也是順勢而為。
現在的ESG在顛覆原本的利益分配邏輯。
除了要對股東負責,E要求企業承擔環保義務、低碳發展等,S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保障員工權益等,G要求企業做好內部治理、風險管理等等。
可以說ESG是利益相關者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升級。
當然,把ESG單純地理解為改變了分蛋糕的方式,也不正確,而是企業應當和在利益相關方一起把蛋糕做大的過程中調整分配方式。
02
最現實的推手
ESG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長期發展,是為了減少公地悲劇,讓公共資源發揮更大的價值,是為了我們的子子孫孫仍讓能從中受惠,是為了全人類長久地生存。
愿景是好的,但那是全人類的,是幾十年幾百年后的。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說過,從長期來看,我們都死了。
而短期,進行ESG治理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比如環保投入增加、信息披露成本增加。
中金公司研究部也稱,ESG建設初期,新增的ESG投入會損害公司的利潤,只有到一定的時間或者是評級達到一定的評分,才會產生正向收益。
商業行為就是不斷衡量風險和收益的過程,公司大股東和管理層所可不愿意看見利益受損。
所以即使是在概念已經提出了近20年的現在,即使是在企業應當踐行社會責任這一理念出現了近百年的美國,ESG仍然進度緩慢,發展曲折。
對于處于ESG建設初期的我們,行走于這條路上的難易,也就可以預見了。
所以,推進企業ESG治理的初期需要一定的“強制性”,比如港股上市公司就必須披露ESG報告,不披露就需要解釋。
推進企業ESG治理的初期也需要有符合企業利益的現實推手。那么更加現實的、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能看到效果的利益點是什么?
ESG治理做得好能打造負責任的公眾形象,也有利于企業與各利益相關者形成積極的責任型道德資本,進而保持競爭優勢。
企業聲譽、形象以及影響力,都是隱性的優質資產,能夠對股東權益產生影響。
第一,降低融資成本。
有一種說法是,一家公司賬有三套,一套真實的自己看,一套“縮水”的版本給稅務看,還有一套表明自己有還款能力的給銀行等債權人看。
這是一種信息不透明。
ESG管理機制要求企業增強信息透明度,能夠緩解企業與債權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債權人所要求的風險補償就會降低,企業就能以更低的成本進行融資。
另一方面,ESG管理也是風險管理的過程,本身就能夠規避一部分風險。
在現行的估值體系之下,降低融資成本有利于利潤這個核心指標的改善。
第二,更容易獲得市值獎勵。
對投資者來說,誰希望買到一個大股東侵占小股東權益的公司?也不會有投資者愿意投資一家賺了錢也沒有什么擴產需求卻不分紅的公司。
信息更加透明的時候, ESG治理得更好的公司將獲得市值獎勵。央國企受到的約束比較多,信息披露更加全面,披露ESG報告的企業比重也更高,有研究表明,民企提升ESG治理水平在估值上會受益更多。
此外,更低的融資成本,不管是在現金流折現模型下還是PE這樣的相對估值法下,都有利于企業市值的提升。
換句話說,對公司股東而言,因為ESG導致的成本增加,會通過其他形式補償回來。這是股東新舊評價體系的一致利益、也是核心利益。
03
怕不統一,又怕太統一
企業不管是希望通過ESG治理獲得更低的融資成本、更好的現金流,還是更高的市值,都離不開ESG評級。
而現在不管是ESG報告的披露方式還是ESG的評級體系,都不夠標準化,也不夠統一。
披露方式上,有的新能源汽車公司會突出自家的產品和研發方面的實力,花大筆墨來介紹專利和研發投入;有的企業更側重于低碳;也有一些企業雨露均沾,公司治理、社會責任、經濟責任、環境治理乃至各個利益方都提到了。
目前,ESG報告主要停留在秀肌肉的階段。實際上,很多企業偏科嚴重。
比如特斯拉,在更加強調產品環境影響力的MSCI評級中,特斯拉被評為A,而在更強調勞資關系的評級里,特斯拉得到過非常差的評級。這也是上文提到的馬斯克怒斥ESG是騙局的原因之一。
選擇性披露屬于一種漂綠行為,更側重“瞞”,這不是最嚴重的,“漂綠”行為還有欺騙行為和誤導公眾。
2022年4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指控沃爾瑪百貨將幾十種人造絲紡織品宣傳為竹纖維產品,還宣傳竹纖維紡織品使用生態友好的工藝制造,實際上使用的工藝涉及到有毒化學品,最后沃爾瑪背上了300萬美元處罰。
國內的上市公司,即使其ESG報告是被當做“優秀示范”,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財政部廈門國家會計學院院長黃世忠曾經對上市公司協會編寫的《上市公司ESG實踐案例》中的133家上市公司ESG案例進行分析,他發現其中存在不少“漂綠”的現象,報喜不報憂、只談環境績效不談環境問題的現象比較突出。
在披露方面,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在上個月發布了第一套全球報告標準——兩份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標準,可持續信息的披露向前邁了一步。
就目前而言,ESG報告是非標準化的,且報告中大部分信息無法輕易計算或者量化,而數據會影響對企業當前狀況的評估和未來情況的預估,這就給評級帶來了難題。
漂綠行為不僅存在于信息披露的環節,評級環節和投資環節也都有。
評級體系如果不統一,就必然會出現一些評級機構為了牟利出具不客觀不權威的評級報告,還可以被解釋為“自由裁量空間”。
評級體系也怕太統一。即使不考慮全球各個地區的差異,同一個國家或者地區也有幾十幾百個行業,很難用一套標準來評價,我們不能要求石油企業在減碳上得到多高的評分,同時電動汽車也不一定理所應當在這一項上打高分,因為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少,不代表生產過程中也是低碳綠色的。
所以ESG的評價體系上,既要結合行業特性,設置出適合單一行業的標準,又要在行業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最后還要考慮到各個因子的權重設置,這的確不是朝夕之間可以完成的。
從復式記賬法開始到三張表,財務報表體系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即使是現代財務報表也經歷了百余年的發展,而且也沒有完全統一,各個地區所用的會計準則不完全相同。
與三張表的發展相同的是,ESG治理也應該是確定了方向后,就只管往前走,不同的是,環境給我們的時間并不充裕。
— END —
[1]《ESG亂象調查:當報告淪為生意 》,中國慈善家;
[2]《魯政委:ESG如何進入企業估值?》,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3]《清華大學錢小軍:“反ESG”聲音出現,更多源于對ESG被“工具化”的擔憂 》,央廣網;
[4]《ESG投資新動蕩!歐洲收緊監管標準,美國掀起反ESG風暴》,第一財經;
[5]《人類歷史上的厄爾尼諾 黑死病極有可能與其相關》,解放日報;
[6]《為什么投資界都在聊ESG?》中金資管;
[7]《ESG表現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機制研究—來自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軟科學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作者:市值榜團隊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