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再提生豬產業穩產保供!專家:供給穩定,非洲豬瘟防控還是重點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杜蘇敏 來源|時代周報(ID:timeweekly)
作為我國大多數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豬肉與民生息息相關,生豬產業也因此被視為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下稱“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這是自21世紀以來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當中,關于生豬產業的內容再度被提及。
該文件強調,落實生豬穩產保供省負總責,強化以能繁母豬為主的生豬產能調控。抓好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常態化防控和重點人獸共患病源頭防控。
如何理解2023中央一號文件對生豬產業的要求?尤其是豬價持續走低,過去一年上市豬企業績分化甚至個別“爆雷”,未來豬肉價格能穩住嗎?
2月14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能繁母豬為主的生豬產能調控發揮了顯著保供穩價的作用,能繁母豬產能2022年始終保持在合理范圍內,實現了“穩定基礎產能,防止生產大起大落”的目標,為穩定國民經濟、保障消費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生豬生產和豬肉供給已經處于穩定的階段,但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仍然是重中之重。”朱增勇表示,疫病是影響產業可持續發展和供給穩定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我國養殖戶眾多,養殖場生物安全水平、養殖主體防控力差異較大,文件強調“抓好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常態化防控”,也是保障生豬產業穩定的重要因素。
一
一號文件再提“省負總責”
“省負總責,即各個省負責自己的生豬考核。這次再度強調‘省負總責’,實際上也是在強調每個省份在生豬穩產保供問題上,更加重視落實自己的KPI,養多少、缺多少、外調多少、調出多少全由自己決定。每個省份保證自己的生豬供應量充足,進而保證全國不缺豬,避免豬肉價格出現大幅增長。”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省負總責”的要求最早出自2019年9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下稱《意見》),該《意見》強調,各省(區、市)人民政府對本地區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工作負總責,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
同年12月4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的通知,通知將全國各個省份分成四類,每個省份劃分了對應的生豬生產恢復任務目標。具體來看,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安徽、河南、山東、江西、湖南、湖北、廣西被劃分為生豬及產品調出區,要為全國穩產保供大局作出貢獻,實現穩產增產;天津、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為主銷區,自給率要達到并保持在70%左右;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通過跨區合作建立養殖基地等方式保證掌控豬源達到消費需求的70%;內蒙古、山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為產銷平衡區,要確保做到基本自給。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將“省負總責”的要求納入,稱要落實“省負總責”,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縣級抓落實責任,保障豬肉供給。也是這一年,中央一號文件專門列項要求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強調生豬穩產保供是當前經濟工作的一件大事,要采取綜合性措施,確保2020年年底前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
在一年的努力之下,國內生豬產能快速恢復,出欄降幅明顯收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生豬出欄52704萬頭,比上年減少1715萬頭,下降3.2%;2020年末全國生豬存欄40650萬頭,比上年末增加9610萬頭,同比增長31.0%,恢復到2017年末的92.1%,即接近非瘟前的水平。
此后三年,中央一號文件不再強調“恢復生豬生產”,而是追求穩定生豬生產。
“2021年二季度生豬產能恢復常態,豬肉供給量和豬肉價格已經恢復常態,穩定供給的目標已經實現,未來主要是如何穩定生豬生產、提升產業發展質量,所以不再強調‘恢復’。”朱增勇表示。
二
豬肉價格調控措施不斷前置
能繁母豬存欄量一直是豬肉價格的先行指標。2019年10月,豬價漲至當輪豬周期的最高點41.96元/公斤,較周期起點最大漲幅達287.44%,面對高企的豬價,生豬養殖企業紛紛擴產,補欄能繁母豬,此后生豬存欄量和供應量大幅增長,到2021年1月,豬價開始下行,最低跌至10元/公斤。
“生豬供應的核心就在于能繁母豬的存欄,‘強化以能繁母豬為主的生豬產能調控’體現的是在調控豬肉價格方面,中央開始向源頭進行調控。”馮永輝介紹,2009年發布的是《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2012年升級為《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再到2021年的建立生豬生產逆周期調控機制,最后到現在的以能繁母豬為主的生豬產能調控,“從價格到產能,從產能到母豬,我們的調控措施在不斷前置。”他表示。
對于之所以能對生豬產能做到源頭管理,馮永輝進一步解釋稱,背后離不開我們的數據監測能力提升,隨著科技手段的日趨豐富,相關部門在監測生豬產能變化上越來越精確。
2018年8月3日,我國確認出現首例非洲豬瘟疫情,此后疫情快速由北及南擴散,但在當年尚未對生豬產能造成明顯影響。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到“非洲豬瘟”,要求加大非洲豬瘟等動物疫情監測防控力度,嚴格落實防控舉措,確保產業安全。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能繁母豬存欄2685萬頭,同比下降31.56%。
在此后四年的時間里,有三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在疫病防控內容中特別點出了“非洲豬瘟”。
對此,馮永輝解釋稱,過去幾年,雖然養殖戶和養豬企業對于非洲豬瘟的防控有了豐富的經驗,但非洲豬瘟病毒的變異能力十分強,且無孔不入。防控好非洲豬瘟也是為了從源頭上保證生豬產能的供應,其對能繁母豬的生產以及生豬總體產能的威脅是巨大的,像藍耳病、豬瘟、流感、腹瀉等動物疫病的破壞力都遠不及非洲豬瘟。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4390萬頭,相當于正常保有量的107%,處于黃色區域,屬于近九年能繁母豬存欄最高的年份。“以官方數據來看,能繁母豬4100萬頭左右為均衡量,高于這一數值便是過剩,自2021年上半年開始至今始終都未跌破4100萬頭,以此數據判斷,2023年底前豬價都很難擺脫虧損。但消費需求將較過去三年明顯回升,2023年的生豬市場并不會很悲觀”馮永輝稱。
1月12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萬勁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預計2023年價格波動幅度會比2022年小一些。
1月30日,朱增勇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也表示,“總體來看,豬價已經處于較低位置,后期繼續大幅下跌空間不大。但當前消費進入淡季,豬價仍可能低位震蕩一段時間,反彈時間還要看供需形勢變化,預計二季度將會止跌企穩豬價回升。”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時代周報(ID:timeweekly),作者:杜蘇敏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