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胎行業慘烈價格戰還會打多久?
今年9月,國內天然橡膠價格跌至4年來新低,這對橡膠產業鏈下游的輪胎行業本是利好,然而輪胎生產、經銷企業并沒有因此受益,反而不得不進行降價促銷,促使全行業價格戰進入白熱化,最終造成輪胎價格“跌跌不休”。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輪胎價格下降幅度達10%以上。
另有統計顯示,今年1到6月,中國橡膠工業協會47家會員企業共實現產值1029.62億元,同比下降0.13%;銷售收入9741.48億元,同比下降3.52%;實現利潤增長5.27%,實現利稅下降3.22%。截至2014年9月30日,包括風神股份、賽輪股份、S佳通、黔輪胎、青島雙星、雙錢股份在內的6家輪胎上市公司中,有5家的營業收入出現下滑。
業內專家表示:如果說去年輪胎市場是“糾結忐忑”,那么2014年的輪胎市場則要用“悲壯慘烈”來形容,價格大戰已經進入白熱化狀態。而隨著一些輪胎企業兼并重組步伐加快,一些小型、實力不大的企業很快會被淘汰出局。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國輪胎行業形勢如此堪憂呢?
首先,輪胎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去年以來,受輪胎市場“樂觀”氛圍以及利潤偏高影響,各地盲目投資抬頭,導致輪胎產能結構性過剩更加嚴重。
據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新增全鋼胎產能1500萬套及半鋼胎產能1億套,而從目前輪胎企業設備采購估算,2014年將新增全鋼胎生產能力1500萬套及半鋼胎1.5億套,產能過剩導致大多中小輪胎企業開機率都在70%以下,其中1月中旬,山東地區輪胎企業全鋼胎開工率曾降至64.8%。
筆者認為,輪胎行業由于去年底和今年初,普遍逆勢加大產出,導致開機率不足和庫存率提高,這是壓縮其利潤的因素之一。橡膠工業協會曾在今年上半年對47家主要輪胎企業的調查顯示,47家輪胎企業總庫存貨的價值高達185.4億元,占總銷售額19%,其中,庫存占銷售額30%以上的企業有10家,占全年銷售收入比重在90%以上有3家。
再者,橡膠價格波動太大,貽害無窮。據了解,在輪胎生產中,原材料成本占80%左右;而橡膠在原材料成本中約占50%~60%,其中,天然橡膠在輪胎成本構成中占比最大,約在40%~50%,合成橡膠的占比在10%左右。2011年5月~2013年底,天然橡膠價格下跌50%,合成橡膠價格下跌54%。今年以來,天然橡膠價格再向下探,從最開始的每噸18000元下降至現在的每噸11000元左右。橡膠價格的巨幅下跌,讓輪胎生產商叫苦不迭。
輪胎企業通常希望橡膠價格穩定在一個區間內,因為長期來看,橡膠價格波動貽害無窮:其一,價格波動極大增加了企業產品定價的難度,不利于正常的產品交易;其二,輪胎采購企業也不斷發難:橡膠價格降了,輪胎價格也應該降,導致輪胎企業等于被綁著上了降價的戰車。其三,橡膠價格狂跌,導致輪胎價格回調,這不利于輪胎企業去庫存化。
其三,整個產業集體度過低,引發無序競爭。據輪胎世界網統計,目前,我國的輪胎生產企業尚處于“春秋戰國時代”,總有550家左右,平均生產輪胎160萬條/年左右,生產企業眾多,生產規模普遍較小,行業排名前10位的企業市場占有率約30%,國際前3名跨國企業的全球市場銷售額則占到了46%。
有業內人士曾經自嘲稱,“以北美固鉑輪胎型號205/55R14為例,之前賣280元,后來別的經銷商給出了250元價格,所以我趕緊降到220元,看誰還能降得比這個更低?”。而筆者認為,產業集中度低,易引發無序競爭,無論是輪胎生產企業還是經銷商都拼命壓價,導致輪胎價格大幅下跌,使整個輪胎行業呈現全面微利或虧損狀況肯定在所難免。
最后,歐美對華出口輪胎制品進行“雙反”調查,無疑會加深國內輪胎行業的困境。2009年9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決定對中國輪胎特保案實施限制關稅,為期三年。現在時限已過,但是美國近期又啟動針對中國輪胎的“雙反”調查,這對于中國輪胎的出口影響較大。可以預見,國內輪胎行業要想通過出口的方式來消化過剩產能恐怕難以如愿。
中國的輪胎行業正進入優勝劣汰、大浪淘沙的非常時期,一批小型和實力不強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預計這個寒冬將痛苦且漫長。對于輪胎行業而言:一方面要通過兼并重組,不斷提升行業集中度。另一方面向高端輪胎產品領域去拓展、去升級,因為這個領域還是有著廣闊的國內外市場空間。當然,目前這種“悲壯慘烈”的日子還要過上一段時間。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