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快速飆升 實體經濟將生存堪憂?
12月8日(本周一),A股再次上演攻城略地式逼空行情,在成交量仍超萬億的配合之下,滬指終于成功站上了3000點關口。盡管證監會官員多次提醒:股市有風險,中小投資者應量力而行。但中小股民們嘴邊都念叨著:“最大的風險不是滿倉,而是空倉”的調侃之語。
毋容置疑,本輪逼空行情就是資金推動的,一方面央行近期的降息令,喚醒了投資者對未來貨幣寬松的期待,這使得央行一直努力維護其去杠桿的形象已蕩然無存。另一方面存款保險意見出臺、銀行退出機制的建立、利率市場化步伐的推進,讓機構投資者看到銀行業的好日子已到頭了。再加上經濟形勢開始進一步惡化,機構投資者想通過將股指抄高,在高位大量減持銀行股,以便規避潛在的金融風險。
平心而論,此次央行降息實不得已,敏銳的投資者可從今年以來,央行頻繁使用創新定向降準操作方式,意在給實體經濟輸血打氣,但是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依然堪憂。11月PMI為50.3%,比10月回落0.5個百分點,為近8個月以來新低。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央行這次才宣布非對稱降息,希望通過全面降息來給實體經濟注入更多的流動性。
但事與愿違,央行的這次非對稱降息卻激活了A股市場,而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更加嚴峻了。自降息之后的十幾個交易日,A股在連破5道關口之后,于昨日站上了闊別已久的3000點。這就意味著,央行的此次降息不僅無法幫助實體經濟,反而使中小微企業“失血”更加嚴重。我們不禁要問,大量貨幣之水都流向了A股市場,那實體經濟該咋辦?
首先,降息只會增強資金流向虛似經濟的欲望。由于實體經濟的賺錢效應無法在短期內與股市相比,甚至干十年實體經濟,還不如買目前炙手可熱的一只券商股。
貨幣主義大師弗里德曼曾將貨幣形象比喻成水,哪里有賺錢效應,那里來錢速度快,資本就會流向哪里,這是資本逐利的本性使然。所以,這次央行的降息本意是拯救實體經濟,但是卻又一次讓大量的資金流向了虛擬經濟,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的失血程度。
再者,本輪降息無疑給人們一個錯誤的預期,就是未來降準降息乃大概率事件。本周一人民幣匯率大跌0.36%至6.1727元,創下四個月來的新低,這是因為大量資金結匯意愿較低購匯意愿上升。面對央行未來可能會繼續放水,大量資金出于避險的本能,要么選擇流出中國,要么流向現在頗具賺錢效應的A股市場,這會造成實體經濟流動性更加匱乏。所以降息不僅救不了實體經濟,而且還會加重其融資難的困境。
好在本次中央經濟會議將會定調,會議決定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可能意味著明年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仍將保持較大的投入力度,其主要著眼于為經濟增長托底,而貨幣政策仍然定調為穩健。這意味著,未來連續多次降準降息等觀點將難以成為現實。
最后,股市急劇走高,會損及金融穩定和加劇實體經濟流動性緊張,政府部門應該采取審核監管措施,抑制股市杠桿率的攀升速度。一直聽說經濟、樓市要去杠桿,而這次我們的股市卻是在加杠桿,而這個杠桿就是融資融券交易。
近期A股之所以連漲500點,都是源于滬深兩市融資余額高達8189億元,而兩市融券余額僅64億元,足見內地股市已成為“跛腳鴨”。而對于股市來說,加杠桿的風險在于,造成股價大起大落的同時,也會讓更多投資者遭遇慘重損失,這并不利于股市的穩定。試想大量社會資金都被股市所吞噬,那么我們的實體經濟該怎么辦呢?誰還愿意去搞投資,去創業呢?
A股市場在短期內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并不利于其自身的發展成長,而且對實體經濟來說無疑是一場惡耗。一方面A股市場會吸納大量的社會資金,使得實體經濟的流動性問題更加嚴重,這不利于中國經濟轉型,另一方面A股市場的賺錢效應,使得人們無心創業和投資,使得實體經濟更加凋蔽。而這次央行的降息更是無法解決中小企業的流動性問題。所以A股的飆升和央行的降息只能使中小微企業的流動性問題更加惡化。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