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誰拖累了中信銀行業績?
一直以來,中信銀行的凈利潤始終穩居股份制銀行的前兩位。而現如今,中信銀行似乎再也沒有昔日的榮光。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在16家A股上市銀行中,中信銀行4.6%的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速排名墊底,其他7家股份制銀行的增速從34.18%至7.65%不等。
盡管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銀行業整體業績欠佳乃大勢所趨,但誰也不愿意排在“隊尾”。于是,中信銀行早在第二季度更換了管理層,由李慶萍接替朱小黃成為新任行長,以及聘任朱加麟為副行長,希望新一屆管理層能逐步扭轉當前頹勢。但是筆者認為,對于排在“隊尾”的銀行來說,若想挽回“臉面”,則需找出問題之癥結。
首先,中信銀行業績大幅下滑,都是撥備計提惹的禍。今年前三季度,中信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高于其他7家股份制銀行。其中,不良貸款余額294.2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47.39%;不良貸款率為1.39%,比上年末上升0.36個百分點。其實,從2013年第四季度開始,該行的不良貸款率就已逐季走高,分別為1.03%、1.15%、1.19%。
為了應對經濟下行期的風險以及做好不良貸款的核銷前的準備,中信銀行已經加大了計提撥備的力度。僅在上半年,計提撥備就高達109.14億元,這一規模已基本接近2013年全年水平。然而,由于不良的持續暴露,該行的撥備覆蓋率卻呈現出不升反降的情況。
從中信銀行披露的財務數據中可以看到,截至三季度末,撥備覆蓋率為181.49%,比上年末下降25.13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為2.51%,比上年末上升0.38個百分點。中信銀行的不良貸款主要源自批發及零售業貸款(特別是大宗商品相關)和制造業領域貸款。同時,不良貸款生成率依然相對較高。據該機構估算,三季度該行的不良貸款生成率從上半年的90個基點小幅升至105個基點。
現在的狀況是,在不良貸款持續上升的局面下,為了提高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中信銀行不得不要加大計提撥備的力度,然而,這會直接導致一部分利潤被“侵蝕”。統計數據顯示,由于撥備力度的加大,貢獻利潤負增長近20%。受此影響,中信銀行的凈利潤大幅低于營業收入的提速。
再者,中信銀行向來都喜歡將貸款放給“大戶”,導致其在零售業務領域業績較差。銀行零售業務,一般主要指商業銀行以自然人或家庭及小企業為服務對象,提供存款、融資、委托理財、有價證券交易、代理服務、委托咨詢等各類金融服務的業務。
但從該行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半年,個人存款和貸款余額分別占比18.8%和23.9%,由于占比偏低,該行零售業務的貢獻度較低。上半年實現零售金融營業收入107.7億元,占該行營業收入的18.12%,零售板塊營業凈收入占比落后于招商、民生等股份制銀行。筆者認為,中信銀行在充分掌握風控的情況下,應多向自然人或家庭及小企業為服務對象傾斜。
最后,除了零售板塊進行改革外,中信銀行的收入結構和負債結構的不合理之處也亟待改善。一方面包括,較之“主要競爭對手”,中間業務發展相對滯后,不僅體現在結算、銀行卡等傳統中間業務上,包括理財、代理、貴金屬等新興中間業務上的排名也比較靠后。
另一方面,負債結構的不合理體現為新增存款主要集中于高成本的協議存款、結構性存款和外幣存款。據該行核算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三項存款增量合計占比為87.6%,其中,僅外幣存款增量占比就達51.7%,由此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存款成本的快速上升,例如外幣存貸利率“倒掛”。而高成本的存款為主的中信銀行,其利潤受到侵蝕也不難理解。
中信銀行若想走出排在“隊尾”的困境,不僅要“開源”,更要節流。目前經濟處于下行周期,發展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可以分擔批發業務帶來的業績下行壓力。當然,還要強化高成本負債管理,壓縮高成本的外幣存款壓力。不過由于前幾年中信銀行貸款擴張過快,導致現在的不良貸款率的上升,計提撥備之事將無法避免!所以中信銀行在短期內無法擺脫排隊“墊底”的宿命!
相關推薦 |
2017年我國銀行業自助服務終端或將突 |
轉型應成為當今銀行業發展當務之急 |
銀行理財新規短期影響有限,長期有利于銀 |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