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要思考清楚三個問題
阿里巴巴選擇在紐交所上市,實現最大規模的IPO,作為中國互聯網經濟的擁護者,我們樂觀其成。
馬云受到一些質疑,近日華爾街日報刊文《馬云近期交易引發外界警覺》,事實上對于個人與公司利益的沖突、投資邏輯、信用觀念等,已有《金融時報》等媒體提出種種疑慮。在浙商群體內部對馬云存在不同聲音,浙商研究會一位副會長拋出了“宋馬之爭的核心是義利之爭。對馬云的選擇,外界褒貶不一,企業究竟該是利益至上還是道義當先”的話題。有個別浙商言辭激烈,說“馬云若不改變作風,5年內必倒”。7月2日凌晨2時,馬云對外做出三點澄清,稱自己從來沒有說過要買綠城足球俱樂部,表示許家印是唯一一個請他投資的人。
沒有人否認馬云是成功的企業家,是引領中國電商潮流的先驅,但不能因此忽視所有的負面評論,對馬云的質疑事實上是對其價值觀的質疑、對信用的質疑,毫無疑問,許多人認為馬云作為創新經濟的驅動者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馬云要思考清楚三個問題。
首先,要不要承擔本不屬于自己的附加的社會,是滿足于成為成功的企業家,還是成為社會價值的引領者。如果是前者,馬云不購買綠城足球俱樂部無可厚非,考慮到成本、社會效應、投資目標等種種制約因素,馬云在落定前都有推翻的權力。簽約具有法律效應,君子協定最多受到一些道義譴責,而君子協定是否存在某些隱情,外人無從知曉。
淘寶與中小賣家的糾紛同樣因此而起。淘寶需要漂亮的利潤數據,而中小賣家需要低成本與利潤,2006年淘寶試圖引入競價排名機制以來,雙方的沖突絡繹不絕。2013年12月,超過3萬名淘寶小賣家聚集在一起,針對“打擊虛假刷單”進行有組織的反抗與聲討。馬云的態度從2011年的“很傷心”,變成了“決不妥協”,堅決打擊虛假交易,而小賣家認為天貓與淘寶賣家受到不公平對待。
從市場角度出發,阿里從淘寶找到贏利點、培植天貓這一全球性貿易平臺無可指責,B2C方式還可以減少假貨泛濫的現象。根據招股說明書,2013年天貓成交額4410億元人民幣,占總交易額28.6%,較2012年的2000億同比增長120%。淘寶2013年成交額為1.1萬億元人民幣,占總交易額71.4%,較2012年同比增長不足40%。一個是基礎,一個是未來發展方向,馬云的做法是現實的。
尷尬應于,馬云一直在說價值觀、使命感,在中歐商學院演講時曾表示,企業如宗教,企業的價值觀如同宗教信條,信則進,進則必須信,不信則換。進入企業,你就必須以積極心態去適應企業文化,轉變自己的價值觀。領導力首先不是權力,而是責任心,責任心多大舞臺有多大。在價值觀包裝下的商業運作,常常遭遇“沒有商德”的指責,此時也許坦誠地告訴大家,企業的天性就是贏利,比一大堆說教要好得多。
其次,維護公司與企業的基本誠信。這并不是說阿里目前存在誠信危機,但支付寶的拆分,曾引發了包括雅虎公司在內的大股東們的抗議。馬云堅持這么做對公司支付寶的發展有利,顯然對他本人也非常有利。支付寶股權之爭,牽涉到對海外上市企業的VIE(協議控制)模式的全面質疑,新浪、搜狐等公司在海外上市均采用這一折衷模式,支付寶股權之爭差點引發境內公司在境外上市的危機。
馬云的解釋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他辯解自己的行為“不完美,但正確”,“別人犯法,我們不能犯法”,暗示其他企業通過VIE模式避開監管,游走在法律邊緣。雖然這一事件得到圓滿解決,投資者對阿里的注冊地眼開眼閉,各大股東在巨大的蛋糕面前握手言歡,卻不能回避事件的本質,信用與契約被漠視。
第三,龐大的帝國投資邏輯如何,公司與個人的利益如何區分?
馬云與阿里一連串并購牽涉商業、文化、地圖、金融軟件、數據等各種行業,包羅萬象,理由是打開互聯網金融的想像空間,增加客戶粘性,牢牢掌握移動端主動權。但在一些投資中大股東從公司借錢投資、馬云控制的云峰基金與阿里的邊界也比較模糊。阿里巴巴在IPO文件中稱,馬云將把他在云峰基金的任何收益捐贈給阿里巴巴的慈善基金。馬云要成為公眾公司諸多投資者利益的保護者,就必須在企業與個人利益之間有明確區隔。
在叢林市場,馬云的做法不算太出格、不會引起太多的非議,之所以眾所矚目,是因為木秀于林。作為一個偉大公司的引領者,人們希望馬云所其所言,具有價值觀、堅韌的精神、明確的商業邏輯,以及清晰的利益邊界。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