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幅意義何在?
3月15日,央行發布公告:從3月17日開始,人民幣兌美元的波幅將從1%擴至2%。自從2005年實施人民幣匯率彈性波動制度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的當日波幅從0.3%擴大至0.5%走了整整12年,從0.5%擴至1%則間隔了5年,而從1%的波幅擴大至2%才用了區區兩年。人民幣匯率彈性化的步子越來越塊,從側面反映了央行推動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市場化的政策取向,同時也預示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步子將越邁越快。
首先,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是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市場化的客觀要求。根據央行披露的統計數據:2013年,全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累計為4.63萬億元,同比增長57%,在以人民幣結算的直接投資中,外商直接投資累計為4,481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幅增長78.5%。對外投資更是292億元暴增到856億元,同比增幅為193%;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數據,截至2013年10月,國際貿易采用人民幣計價及結算的比率已增至8.66%。以上數據反映出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結算中的使用程度在飛速增長,與之相適應,人民幣的市場供求波動也將隨之擴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將使得人民幣匯率更加及時、有效反應市場供求的變化。
當然,要真正實現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定價還需要定價機制的進一步完善:例如,進一步擴大上海外匯交易中心人民幣做市商的成員范圍,尤其是增加境外金融機構的比重,人民幣中間價的形成機制逐漸透明化,使得人民幣匯率真實反映市場的實際供求。與此同時,在香港之外,發展更多的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使得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更加客觀地反映國際市場的供求和預期,同時也促進人民幣離岸價格和在岸價格之間形成更加有機的互動。
其次,匯率彈性是調節資本跨境流動的價格閥門,在逐漸開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擴大資本跨境流動的大背景下,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可以增加人民幣的價格彈性,一定程度上減少短期資本大規模跨境流動帶來的沖擊。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的必要條件,是中國在全球經濟版圖上獲取大國地位的必經之路。大國之大,不僅在于經濟總量,更在于其影響力,尤其是金融市場的影響力,而貨幣國際化則是強化金融市場影響力的核心路徑。目前,從經濟總量和貿易總量上看,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人民幣在國際支付結算中的占比不到2%,即便是本國的對外貿易也只有18%的交易額用人民幣計價結算。人民幣的貨幣支付清算地位和中國在國際上的貿易地位不甚相稱,因此,擴大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成為央行近來年的工作重點之一,除了人民幣跨境使用進一步擴大,去年中國還與包括歐洲央行、英國央行等境外央行新簽或續簽了多份人民幣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旨在推動人民幣進一步成為國際結算和投資計價貨幣,并在局部市場成為國際儲備貨幣。
總體而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資產的興趣在不斷增加,倫敦、盧森堡、巴黎、法蘭克福和日內瓦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強人民幣離岸業務,期望成為人民幣在歐洲的交易中心。而香港、新加坡、東京、吉隆坡等城市則在努力成為人民幣在亞洲的交易中心,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外部市場基礎;在這樣的環境下,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放開資本流動管制,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制度前提。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