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高性能材料產業全景圖譜(附供需規模、區域布局、競爭格局和發展預測等)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中材科技(002080);金發科技(600143);萬華化學(600309);南大光電(300346);新和成(002001);華峰化學(002064);多氟多(002407);回天新材(300041);彤程新材(603650);沃特股份(002886)等
本文核心數據:新材料產值;鋼鐵材料產量;十種有色金屬產量;化學纖維產量;化工材料產量;應用領域市場規模等
產業概述篇:高性能材料產業定義及全景圖
——高性能材料產業定義
根據工信部、發改委等四部委發布的《新材料產業指南》,高性能材料是指新出現的具有優異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傳統材料改進后性能明顯提高或產生新功能的材料。
——高性能材料產業分類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高性能材料主要分為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目錄(2023)》,高性能材料主要分為先進鋼鐵材料、先進有色金屬材料、先進石化化工新材料、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制品和復合材料及前沿新材料。
——高性能材料產業鏈全景圖
高性能材料產業上游為基礎材料,包括鋼鐵材料、有色金屬材料、稀土、石化產品、化工原料及中間體、高分子聚合物和建筑材料等。
高性能材料產業中游為核心新材料領域,根據國家《新材料產業指南》劃分,細分領域包括先進基礎材料(先進鋼鐵材料、先進有色金屬、先進化工材料、先進建筑材料、先進輕紡材料)、關鍵戰略材料(高端裝備用特種合金、高性能分離膜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等)和前沿新材料(石墨烯、金屬及高分子增材制造材料、形狀記憶合金、自修復材、智能仿生與超材料等);根據新材料核心應用,新材料可包括前沿新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化工新材料和金屬新材料。
高性能材料產業下游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裝備、電力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環保、農機裝備等。
基于上述高性能材料產業鏈分析,前瞻梳理了高性能材料產業鏈全景圖譜如下:
產業政策篇:中國政策重點布局高端新材料發展
新高性能材料作為基礎性和支柱性戰略產業,是高新技術的先導。中國制定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2024年版)》等政策,基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重點布局前沿新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應用,精準引導產業發展,重點突破高端新材料、戰略新材料、綠色新材料等。
產業發展篇:
——高性能材料產業發展歷程:從基礎薄弱到戰略性新興產業
20世紀末至2010年,我國高性能材料產業從基礎薄弱起步,逐步發展,尤其在化工新材料等領域取得進步。2010年至2020年后,我國高性能材料經歷了產業規模擴大,向自主研發過渡,并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歷程。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面向2035年,我國已設定新材料產業發展目標,計劃分階段實現。
——高性能材料產業原料供應:原材料種類眾多,整體供給量增長
1、鋼鐵材料供應情況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2023年,我國鋼材產量整體呈上漲趨勢。2023年我國鋼材產量13.63億噸,達到近年來的峰值,同比增長1.7%。
2、有色金屬供應情況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2023年,我國鋼材十種有色金屬逐年增長。2023年我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達到7469.8萬噸,達到近年來的峰值,增速按可比口徑計算為7.1%。
3、化學纖維供應情況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國化學纖維市場目前形成了以內銷為主、合成纖維為主流產品的市場格局。我國化纖行業自2012年進入“新常態”,產量增速放緩,落后產能加快淘汰。2023年我國共生產化學纖維7127.0萬噸,增速按可比口徑計算為10.3%。
4、化工材料供應情況
化工材料種類眾多,其中乙烯和丙烯是化工材料中重要的基礎化學品,是聚乙烯、聚丙烯、合成橡膠等合成化工材料的主要原料,它們在新材料產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中國乙烯產量來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中國乙烯產量3189.9萬噸,增速按可比口徑計算為6.0%。
從丙烯產品的供給來看,2022年國內丙烯產能快速增長,共計新增產能574萬噸/年,總產能達到5668萬噸/年,同比增長11.3%;產量4333.8萬噸,同比增長4.4%。2023-2025年仍是丙烯產能投放的高峰階段,以PDH為生產路徑的丙烯產能將密集投產,初步統計2023年我國丙烯新增產能1017萬噸/年,達到6794萬噸/年;按80%產能利用率初步統計,2023年丙烯產量超過5400萬噸。
——高性能材料產業市場規模:全球及中國的新材料產值不斷增長
新材料產業在發展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均把大力研究和開發新材料作為21世紀的重大戰略決策,由此推動了全球新材料產業的發展。2022年全球新材料產值達3.8萬億美元,初步統計2023年全球產值規模為4.3萬億美元。
新材料行業是支撐我國經濟發展和行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十三五”期間,我國新材料行業已逐漸形成以國家級新材料產業示范基地、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以及各級園區等為主要載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創新主體、聯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協同創新的新材料創新體系。
近年來,我國新材料行業發展不斷加快。根據工信部數據,我國新材料產業產值從2012年的約1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超過7萬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展示了我國在新材料領域的強大實力和巨大潛力。
——高性能材料產業應用領域:
目前,新材料的應用行業十分廣闊,包括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工業、家電、醫療、節能環保、航空航天、化工產業等。
1、電子信息產業對高性能材料的需求
新型信息技術及產業的發展需要電子信息材料支撐。集成電路對新材料的需求包括硅基集成電路芯片、MEMS(微型機電系統)器件封裝玻璃粉、高性能氮化物陶瓷粉體及基板、光刻膠、氫化嫁單晶、光刻機用藍外級氟化鈣晶體、高純石英玻璃及制品、大尺寸超高純有色金屬靶材、濕電子化學品等;而信息顯示對新材料需求包括印刷OLED/QLED顯示核心材料與墨水、短波長紅光LD(AIGalnP)、微米尺度氮化鎵(GaN)多色LED材料等。
據工信部數據,2015-2022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業收入整體波動增長,2022年,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5.4萬億元,同比增長5.5%;2023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5.1萬億元,同比下降1.5%。
電子信息制造業的增長,尤其是在智能手機、微型計算機設備和集成電路等產品的產量增加,直接推動了對高性能材料的需求。隨著技術不斷進步,電子信息產業技術迭代速度快,推動對更高性能、更高可靠性的新材料的需求,如更高純度的半導體材料等。未來,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將不斷推動新材料的技術創新,材料研發需要更高效、更快速地響應產業技術需求。
2、新能源產業對高性能材料的需求
新能源材料指支撐新能源發展的、具有能量儲存和轉換功能的功能材料或結構功能一體化材料。目前,新能源產業對新材料的需求主要為高純硅材料、低鉑催化劑、鋰離子電池材料、正極和負極材料、氣體擴散層基材等。
以鋰離子電池為例,根據GGII的數據,2018-2023年,中國鋰電池出貨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2020-2022年大幅上漲。2021年中國鋰電池出貨量達327GWh,同比上漲128.7%;2022年中國鋰電池出貨量上漲至658GWh,同比上漲101.2%。2023年中國鋰電池出貨量為886GWh,同比增長35%。具體來看,動力電池出貨量為630GWh,同比增長31.4%。
鋰電池規模的快速增長推動了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等關鍵材料的快速發展。未來,材料性能的提升、安全性和穩定性的增強、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成本優化與規模化生產以及新材料的探索將成為主要發展趨勢,進一步推動鋰電池技術的進步和應用擴展。
3、航天航空產業對高性能材料的需求
中國航天航空產業高性能材料主要應用在括垂型直升機、遠程寬體客機、重型運載火箭、航天器等產品中,對高性能材料的需求包括高強高韌耐損傷鋁鋰合金、高強中模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碳碳復合材料等。
從軍用航空領域現狀來看,我國軍用航空國產化道路歷經引進、測仿、改進、創新四個過程,經過60余年發展,已具備戰斗機、運輸機、武裝直升機/運輸直升機、教練機等多機種系列飛機的研制能力。但與美俄等軍事大國相比,我國的軍用航空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從我國空軍的機隊規模來看,近年來我國軍用飛機數量在不斷增加。截至2023年末,我國空軍機隊規模達到3304架。
從民用航空發展現狀來看,2018-2022年,我國民用客用和貨運飛機數量均呈上升趨勢。2022年,民航全行業運輸飛機期末在冊架數4165架,比上年底增加111架。
注:2023年數據暫未公布。
航天航空產業的發展對高性能材料的需求持續增長,推動了輕量化、高溫性能、耐腐蝕、功能性等方面材料的研發和應用。未來,隨著新材料技術的不斷進步,復合材料、多功能材料、綠色制造、智能材料、計算材料科學以及極端環境材料將成為重要發展趨勢。
4、生物醫藥產業對高性能材料的需求
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對新材料需求主要包括納米材料、水凝膠、生物基材料和人工晶狀體等,可應用與包括骨組織、神經組織工程假體制作、藥物釋放、醫用敷料、牙齦組織再生、骨修復等多種生物醫藥前沿領域。
受老齡化加劇、社會醫療衛生支出增加和行業研發投入增多等因素的推動,近年來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保持較快增長。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化學原料藥的生產和出口大國之一,還是全球最大的藥物制劑生產國,同時,也成為世界疫苗產品的最大生產國,國產疫苗在滿足國內居民防病、治病的同時,已開始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疫苗產品,用于其他國家的疾病預防。2015-2023年我國醫藥制造業營業收入波動變化,2023年,我國醫藥制造企業營業收入規模達到2.52萬億元,同比下降3.7%。
生物醫藥產業是一個以創新為主導的領域,對新材料的需求不斷增長,尤其是對那些能夠提供更好性能和更多功能的高端材料。未來,高性能生物材料、智能與可控釋放材料、納米技術結合、組織工程材料、個性化醫療材料以及綠色與可持續材料將成為主要發展方向。
5、化工產業對高性能材料的需求
目前,化工產業對新材料的需求主要包括特種橡膠、工程塑料、有機硅材料、高性能氟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生物降解塑料、聚氨酯材料等。
6、汽車工業對高性能材料的需求
汽車工業對新材料的需求了類型較多,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對新材料的需求,具體包括經量化車體用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超高強寬酶,鋁合金板材,高強可焊接鋁合金鍛件/型材、抗疲勞高導熱鎂合全、稀士鎂鋁合金、高壓儲氫氣瓶用碳纖遞復合材料、高容量稀土儲氫合全、電控系統用功率半導體芯片、驅動系統磁路組件、夜視系統用稀土氟化物鍍膜、電池電控電機“三電系統”等。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分析,2023年,中國汽車產銷累計完成3016萬輛和3009萬輛,分別同比增長11.6%和12%。
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的崛起,推動了對輕量化材料、電池材料、功能性材料、環保材料等高性能材料的需求增長。未來,未來,輕量化材料、新型電池材料、智能材料、環保材料和高性能工程塑料將成為主要的發展方向。
競爭格局篇:企業數量多,梯隊分化明顯
從我國新材料行業市場整體競爭狀況來看,我國新材料行業形成三級梯隊競爭格局;第一梯隊為外資企業,其業務布局廣泛、產品鏈發展成熟、技術水平領先、行業經驗豐富、資源規模優勢明顯,占據著我國新材料行業的高、中端市場,經營利潤豐厚;第二梯隊主要為大型國企和部分民企,該梯隊企業進入行業較早,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和人才儲備,產品鏈較為完整,其多數產品進入中端市場,仍有部分產品處于低端市場,因而盈利不夠穩定,但綜合實力較強,具備成長潛力;第三梯隊主要為民營中小型企業通常行業基礎較為薄弱,技術優勢不明顯,大部分產品處于低端市場。
從上市公司的競爭來看,目前,國內新材料業務的市場競爭較為充分,新材料企業大致可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在中國市場有較強的競爭優勢,由超500億市值新材料上市企業構成,如萬華化學、贛鋒鋰業、恒力石化、中環股份、北方稀土等;第二梯隊企業有較強的研發設計制造能力,品牌知名度高,利潤空間較高,由少數突破了新材料制造技術瓶頸的國內企業構成,如北新建材、久立特材、方大碳素、天賜材料等。
區域布局篇:區域特色明顯、東西部協調發展
我國依據各地比較優勢,積極發展特色新材料產業,形成了一批產業集群。高性能材料產業發展呈現“東部沿海聚集,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特色發展”的空間布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形成了綜合性產業集群,中部和西部地區形成了以材料深加工和資源利用為基礎的特色產業基地,東北地區則形成了服務于重大裝備和工程的特色產業基地。
根據中國科學院披露的數據,我國已經批準設立的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基地有278個(7個高技術產業基地、58個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94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119個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省級新材料產業園區或基地數量更多,其中江蘇省分布最多,共有42個。
趨勢前景篇
——發展趨勢:高性能材料產業市場需求廣闊
中國新材料產業正處于由中低端產品自給自足向中高端產品自主研發、進口替代的過渡階段,國內高端新材料技術和生產能力逐漸增強,盡管與國際領先水平仍有差距,但正在加速追趕。高性能材料產業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隨著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的快速發展,對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速了新材料的創新過程,未來市場前景廣闊。
——發展前景:2029年新材料產業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0萬億元
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高性能材料行業在產業規模、技術進步和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明顯成就,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具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國家產業政策的出臺為新材料行業發展明確了目標和方向,同時隨著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速,市場對于高端產品的需求更加迫切,特別是新能源、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等新興領域對新材料的拉動作用明顯。根據工信部發布的信息,在政策和市場的雙輪驅動下,我國高性能材料行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預計到2025年,新材料產業規模有望突破11萬億元。據此預測,2029年我國新材料行業產值規模將達到23.5萬億元左右,2024-2029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1%。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新材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注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更多企業數據、企業資訊、企業發展情況盡在【企查貓APP】,性價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業查詢平臺。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新材料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新材料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新材料行業未來的發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