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2024:《2024年中國電動自行車行業全景圖譜》(附市場規模、競爭格局和發展前景等)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愛瑪科技(603529.SH)、雅迪控股(01585.HK)、新日股份(603787.SH)、九號公司(689009.SH)等
本文核心數據:電動自行車產業鏈結構梳理;中國電動自行車產量變化情況;中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中國電動自行車市場規模預測等
行業概況
1、定義
根據2018年5月公布的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GB 17761-2018)的定義,電動自行車即以車載蓄電池作為輔助能源,具有腳踏騎行能力,能實現電助動或/和電驅動功能的兩輪自行車。
同時,該標準還對電助動和電驅動作出了相關定義,其具體如下:
2、產業鏈剖析:上游環節技術密集度高
電動自行車行業的上游材料行業主要是零部件的生產企業,包括鋰電池、鉛酸電池、電機、控制器和隨車附件等。鉛酸電池企業主要是天能和超威;鋰電池企業主要有星恒、力神、翻輝、卓能、億結翅能、天鵝、福斯特和比克等;中游生產環節主要包括推迪、愛瑪、綠源和新日等幾大傳統電動自行車制造商以及小牛等新興企業;下游市場可分為三大場景,需求場景中包括日常需求用電動車、即時配送用電動車;特色需求場景包括共享電動自行車;區域場景包括農村電動自行車市場、城市電動自行車市場等。
配套產業:充換電服務、維修服務
截至2023年,我國電動自行車上游企業主要有杰瑪電機、金宇星、天能集團、寧德時代、超威集團、易爾通電子等企業;中游主要有愛瑪、九號、雅迪、綠源、臺鈴和小牛電動等企業進行布局。下游應用分地區來看,主要包括城市與農村,從具體用途方面來看,主要包括共享電動車、即時配送商用電動車、日常代步等。
行業發展歷程:已進入《新國標》實施后期
電動自行車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具中國特色的原始性創新產品之一,是一個綠色環保、貼近民生、擁有高度自主產權的民族產業,符合了中國的基本國情,具備極大的發展空間。自1995年第一輛輕型電動車問世到現在,電動自行車已成為中國居民短程出行的重要民生交通工具。中國電動自行車行業從無到有,再到千億規模,二十余年間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中國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動自行車生產、消費和出口國。電動自行車行業的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起步階段、初步規模化階段、高速發展階段、成熟階段、《新國標》實施階段。
行業政策背景:規范性政策頒布較多
近幾年國家陸續出臺各類相關政策標準,如《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關于開展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綜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快遞暫行條例》等。2021年3月,中國自行車協會發布《關于征求團體標準(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對外賣電動自行車的研發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
行業發展現狀
1、中國電動自行車產量持續增長
電動自行車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產品之一,屬于綠色環保、貼近民生、擁有高度自主產權的民族產業。自第一臺電動自行車生產面世到現在二十余年間,電動自行車逐步發展成為國內重要的交通工具。根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的統計數據,2018-2022年期間,我國電動自行車產量呈現逐年上升態勢,2022年,自行車行業受到國內外環境出現的超預期變化影響,在海外市場需求收縮狀態下,行業整體出口動能逐漸轉弱,內需潛力尚未完全挖掘,行業經濟運行出現波動。但電動自行車由于其被廣泛用作快遞、外賣等物流行業,作為運輸工具消費,也成為行業增長的有益補充,因而保持了穩中有進的趨勢,初步統計2022年中國電動自行車產量約為5196萬輛。
注:中國自行車行業協會尚未公布2022年數據,經過比對,協會數據與EVTank的統計口徑總體一致,而根據EVTank數據,兩輪電動車行業2022年產量規模為5904萬輛,且電動自行車占比約為88%,依照該比例計算得到2022年中國電動自行車產量規模。
2、中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持續增長
隨著中國電動自行車行業的穩步發展,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穩步上升。根據中國自行車協會披露的數據,截至2022年末,中國電動自行車社會保有量已在3.5億輛左右。
3、雅迪電動自行車廣受消費者歡迎
從銷售量的角度來看,2016-2019年,對比小牛、愛瑪、雅迪等兩輪電動車行業上市公司,雅迪、愛瑪兩大龍頭廠商銷量總體保持增長,表明行業集中度正在加速,但兩大龍頭廠商卻難分伯仲,另一方面,主打高端產品的小牛電動車由于價格上調等原因銷量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下滑,表明中低端市場依舊是電動自行車行業需要關注的重要領域。
4、中國電動自行車企業營收有所降低
中國電動自行車行業在優質企業的驅動下,逐漸走向成熟,正朝著集群化、規模化、科技化方向發展,產品質量提升,產品更加多元,電動自行車龍頭企業、品牌企業將擁有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2012-2017年電動自行車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整體呈現向上趨勢。2018-2019年,受電動自行車限行及行業規范化影響,電動自行車需求量有所下滑,2019年電動自行車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49.9億元,較2018年下滑8.4%。
2020年,電動自行車規模以上企業自二季度起復工復產,加上電動自行車行業標準化改造逐漸完成,行業呈現快速恢復勢頭,全年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約925.8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23.5%。2021-2022年,隨著《新國標》換車熱潮略有下降,2021年行業主營業務收入有所下滑,為750.3億元,但內外部的持續需求對我國電動自行車行業的整體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2022年主營業務收入整體企穩回升,為772.8億元,同比增長3%。
注:2022年由于尚未直接披露相關數據,因而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為通過增速測算得出。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江蘇、天津、山東包攬全國半數以上電動自行車產量
根據E-TIMES披露的區域電動自行車車生產數據,我國電動自行車的生產主要集中在江蘇、天津、山東、河南、浙江等五個省份,其中江蘇省是我國電動自行車生產的頭號大省,其電動自行車產量占我國電動自行車產量的20%左右。天津和山東則緊隨其后,其產量占比分別約為19%和17%。
從需求市場區域分布來看,國家統計局2022年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公布了各省市每百戶擁有電動助力車的數量,從人均電動助力車保有量的全國分布情況來看,截至2021年,我國人均電動助力車保有量較多的地區主要有三大地區,分別為西南地區、東部沿海地區以及廣東地區,與我國電動自行車的生產地區總體上有所重合。
2、企業競爭:頭部公司市場份額占比較大
從電動自行車的銷量來看,2022年,行業前兩大龍頭公司愛瑪、雅迪電動自行車銷量分別達到723.7萬輛、897.6萬輛,而根據中國自行車協會數據,對應2022年我國電動自行車銷量約為5000萬輛,因此,行業CR2為32%,呈現出明顯的壟斷效應。行業CR5為42%,表明行業排名第三至五的企業市占率合計達到10%,相比頭部兩家公司而言,其市占率有明顯降低。總體來看,我國電動車行業市場集中度較高。
注:該圖表數據中,CR2所指公司為愛瑪、雅迪;CR5所指公司為愛瑪、雅迪、綠源、小刀,小牛。其中,小刀、小牛未公開其電動自行車具體銷量數據,此處用的是上述兩家公司的電動兩輪車銷量數據,導致結果偏高。
根據Chnbrand發布的2023年中國品牌力指數(C-BPI),電動自行車品牌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品牌為愛瑪,其次是雅迪、綠源、小刀、小牛。小鳥、臺鈴、新日、立馬、雅馬哈分別排名為6至10名。總體來看,前十名品牌在品牌認知與消費者偏好方面差異較大,頭部品牌的認知程度以及品牌偏好顯著強于排名靠后的品牌,可以看出行業已形成了壟斷效應。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行業規模突破200億美元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席卷全國,電動自行車制造業也深受影響,但是隨著疫情形勢好轉乃至結束,中國電動自行車行業將恢復平穩或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2022年年末,我國開始實行寬松的防疫政策,此后,疫情的邊際影響快速減弱。據雅迪電動車披露,電動自行車銷量迅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于疫情時代人們對替代公共交通工具的需求、共享微出行行業的興起以及其自身銷售網絡的拓展。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即時配送業務的發展、快速增長的出行需求以及電動自行車面對亞非拉國家出口的增加也是電動自行車行業規模增長的一大助力。
根據Statista的數據,2021年至2022年我國電動自行車市場規模約從145.82億美元增長至160.66億美元。根據GII數據,2023年至2028年,全球電動自行車市場年復合增速預計達到6.78%,而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2021年至2026年我國電動車產量年復合增速預計達到7.1%。前瞻結合上述兩家機構對于行業增速的判斷,預計2023年至2028年,我國電動自行車市場規模將由172億美元增長至242億美元。
2、電動自行車行業技術創新趨勢
我國電動自行車行業技術創新趨勢將朝著輕量化、平臺化、智能化以及個性化的方向快速發展。具體如下表所示: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動自行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注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電動自行車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電動自行車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電動自行車行...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