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2023:《2023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全景圖譜》(附市場規模、細分市場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等)
上市企業匯總:賽隆藥業(002898);恒瑞醫藥(600276);片仔癀(600436);康緣藥業(600557);益盛藥業(002566);以嶺藥業(002603);江中藥業(600750);天壇生物(600161);華蘭生物(002007)等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細分行業市場規模;中國生物醫藥行業規模預測
行業概況
1、定義:包括化學藥品、中藥、生物藥品
生物醫藥是指人們運用現代生物技術生產的用于人類疾病預防、診斷、治療的醫藥產品,主要包括化學藥品、中藥,以及生物藥品。2022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實施《“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醫藥”作為生物經濟4大重點領域之一,并對推動醫療健康產業發展作出專門部署。
按照《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生物醫藥行業可以劃分為生物藥物、化學藥物、現代中藥三個子類,其中,現代中藥又分為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生物藥品又分為疫苗、血液制品、診斷試劑、單克隆抗體等。
2、產業鏈剖析
生物醫藥上游為中藥材、原料藥、醫藥中間體、藥用輔料、培養基、生物材料、醫藥裝備等;中游包括各類生物藥、化學藥、中藥;下游藥品流至各種線下渠道及線上渠道,最終到達終端消費者手中。
在生物醫藥產業鏈上游,國內中藥材代表性企業有白云山、同仁堂等;原料藥代表性企業有新和成、浙江醫藥等;醫藥中間體代表性企業有森萱醫藥、天宇股份等;藥用輔料代表性企業有山河藥輔、爾康制藥等;培養基代表性企業有奧浦邁、澳斯康等;生物原料代表性企業有微構工廠等;醫藥裝備制造代表性企業有德榮醫療、東富龍等。在產業鏈中游,中藥制造代表性企業有九芝堂、天濟草堂等;化學藥制造代表性企業有恒瑞醫藥、復星醫藥等;生物藥品制造代表性企業有天壇生物、中國生物等。在產業鏈下游,醫藥流通商家主要有老百姓、瑞康醫藥、國藥湖南等。
行業發展歷程:行業進入爆發增長階段
與國外相比,國內生物醫藥行業起步較晚。1986年,中國啟動“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生物技術領域為發展重點任務;1993年,第一個基因工程藥品誕生,生物醫藥行業進入發展期。2000年,國家大力整頓醫藥市場,生物醫藥行業開始進入規范發展期,“十一五”時期逐步形成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個綜合性生物醫藥產業基地;2012年,生物醫藥行業積極邁開從“仿”到”創”國際大步伐,規范仿制藥和創新藥的發展,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2018年,生物醫藥產業被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行業進入爆發增長階段。
行業發展現狀
1、行業整體情況:規模保持較快增長
受老齡化加劇、社會醫療衛生支出增加和行業研發投入增多等因素的推動,近年來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保持較快增長。2016-2022年,我國生物醫藥行業的市場規模呈波動增長趨勢,2020年由于疫情影響,生物醫藥行業規模有所下降。2022年,我國生物醫藥行業的市場規模約為18680億元,較2021年同比增長8.30%。
2022年,我國化學藥行業市場規模占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的比重約為47%;中藥行業市場規模占比約為25%;生物藥行業市場規模占比約為28%。
2、細分市場一:化學藥制造
——以“創”代“仿”,創新化學藥煥發生機
我國的化學藥品行業從仿制起步,經歷了普藥到難仿藥再到創新藥的過程。2019年11月,百濟神州的新藥澤布替尼正式被美國FDA批準上市,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完全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在FDA獲批的創新藥;2019年12月,石藥集團高血壓專利藥馬來酸左旋氨氯地平(玄寧)成為第二款獲批FDA的中國創新藥。無論是投入還是產出,創新化學藥產業都煥發出無限生機。2022年,化學藥品新藥臨床申請獲批967件,創新藥臨床試驗批準1014種,創新藥上市批準9種。
——化學藥品申請熱潮
2021-2022年,受后疫情時期的促進影響,國家局受理境內化學藥品申請事項大幅上升,2022年,受理臨床試驗申請1124項,受理上市申請3099項。
——化學藥市場規模逐年增加,占比逐年下降
我國化學藥主要面向國內市場,對象為我國醫藥產品市場80%以上的醫院臨床終端需求。近年來,公共醫療投入明顯增加,長期壓抑的需求逐步釋放,從而使得醫藥終端市場的化學藥品尤其是中低端產品直接受益,化學藥品市場規模逐年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國內生物醫藥企業密集登陸資本市場,在國家新藥審評審批制度持續改革的加持下,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可觀,而化學藥品制造業的的發展動力則有待提升,行業占比逐漸下降。
3、細分市場二:中藥制造
——定義:包括中藥飲片和中成藥
中藥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藥物,其來源包括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其中植物藥占絕大多數。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民間應用的草藥。另外,廣義上講,還應包括具有傳統應用歷史的少數民族藥。
目前,中藥產品主要包括中藥飲片、中成藥,現代產品還有以中藥飲片為原料,經現代工業提取、濃縮、干燥、制粒等工序精制而成的顆粒劑。具體說明如下表所示:
——中藥行業全球化趨勢明顯,中藥飲片管理規范化發展
由于化學藥品存在一定副作用以及易出現抗藥性,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天然藥物的應用逐漸在世界范圍內為人們所認可,隨著中醫藥文化的推廣,中藥飲片也逐漸被各國所接受。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中草藥的開發利用在未來的10年內將在世界范圍全面興起。
作為中藥的重點細分種類,中藥飲片的易使用性、普適性、無毒性等優質性能決定了中藥行業高速發展的趨勢,而近年來,國內對中藥飲片管理規范化趨勢也推動著中藥行業規范化發展。2022年7月發布的《中藥飲片包裝標簽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提出實施審批管理的中藥飲片還應當按規定注明批準文號。批準文號制度的逐步確立,有利于提高產品的質量,有利于中藥飲片行業管理的精細化、規范化,特別是對于炮制工藝要求較高的毒性飲片產品,行業規范化的需求尤顯重要。2022年3月,國家藥監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國家中醫藥局研究制定了《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以推進中藥材規范化生產,加強中藥材質量控制,促進中藥高質量發展。受中藥飲片生產監管和產品質量控制日益趨嚴的影響,在中國生物醫藥行業中,中藥行業的市場規模增速較緩、占比下降。
4、細分市場三:生物藥制造
——疫苗、血制品及相關試劑需求激增
生物藥制造是指利用生物技術生產生物藥品、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的制劑生產活動。當下,生物藥行業已經在我國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國生物藥行業產值已經很大,行業發展與居民的健康水平息息相關;另一方面,生物藥行業作為高科技行業,在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突發情況、預防重大突發疾病乃至國家安全層面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規劃對生物藥這一新興產業大力扶持,新冠疫情也加大了市場對疫苗、血液制品及相關試劑的需求。其中,中國一類與二類疫苗市場規模由2018年的336億元增至2022年的898億元;中國血液制品行業市場規模由2018年的303億元上升至2022年442億元;中國體外診斷試劑市場規模由2018年的713億元增至2022年的1480億元。
——生物藥市場規模占比高速增長
當下,生物藥行業已經在我國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國生物藥行業產值已經很大,行業發展與居民的健康水平息息相關;另一方面,生物藥行業作為高科技行業,在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突發情況、預防重大突發疾病乃至國家安全層面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016-2022年,我國生物藥行業市場規模高速增長,規模占比從2016年的約14%上升至2022年的約28%。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格局
根據2022年11月科技部發布的《2022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評價及分析報告》,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前50強的地區分布中,江蘇、浙江、廣東地區的入榜企業數量位列前三,其中,位于江蘇省的企業共14家,位于浙江省的企業共6家,位于廣東省的企業共4家。
2、企業競爭格局
生物醫藥行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醫藥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的市場經營主體主要分為本土傳統醫藥制造商、本土生物醫藥新勢力以及國際生物醫藥制造商。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
1、市場需求釋放,2.7萬億元市場有待挖掘
隨著全球大批“重磅藥物”的專利集中到期,中國制藥企業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新冠疫情加大了對疫苗、血制品及相關試劑的需求,“十四五”規劃對生物醫藥這一新興產業大力扶持。前瞻預測,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在2023-2028年將會以約6.4%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預計2028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7萬億元。
2、生物醫藥產業核心區域形成,研發要素將加速向上海、北京集聚
生物醫藥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研發周期長的發展特點,促使產業發展必須實現三大集聚:向園區集聚、向經濟發達地區集聚、向專業智力密集區集聚。“十三五”期間,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區域發展三大集聚趨勢進一步強化,尤其是研發和臨床環節仍將進一步集聚于北京、上海等東部沿海地區科研院所集中和創新能力較強的省市。“十四五”期間,生物醫藥行業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將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研發要素加速向上海、北京集聚。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注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生物醫藥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生物醫藥行業未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