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瓶罐包裝產業的回收模式
公元前200年左右,油和釀酒業開始使用中空玻璃作容器。1867年,德國西門子兄弟把蓄熱室連續熔化池窯應用于玻璃工業,使玻璃瓶罐的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當前我國的日用玻璃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源主要有化石燃料燃燒排放、過程排放、購入的電力及熱力產生的排放等三類。業內使用的設施如煤氣發生爐、玻璃熔窯、空壓機、鼓風機等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和電能。如果使用《中國平板玻璃生產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和《工業其他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來估算的話,當前我國生產一噸玻璃制品要排放大概0.9噸的二氧化碳,其中燃燒化石燃料的排放比例占到65%以上。
塑料瓶在1947年開始首次進行工業生產。當時由于材料的限制,造價高昂。直到20世紀60年代高密度聚乙烯的引入,塑料瓶的價格才開始平民化,之后迅速成為最受歡迎且生產規模最大的容器之一。美國加州奧克蘭太平洋研究所的Peter Gleick和H. S. Cooley通過一篇名為《瓶裝水所涉及的能源》的文章,對瓶裝水生產、運輸和使用的各個階段所需的能源足跡進行了評估,依此量化了瓶裝水的能源消耗,最終得出生產每升瓶裝水需要消耗5.6至10.2兆焦爾的能量,相當于生產自來水能源成本的2000倍。如果按照我國瓶裝水1000億升左右的年產量來估算,我國每年生產瓶裝水需要消耗大概1億桶左右的石油。
如此高耗能下誕生的瓶子們的生命周期卻很短。食品飲料類的包裝瓶常常在打開后不久就被丟棄,而日用化妝品包裝瓶的生命周期相對較長,但是往往也不會超過一年。這些用過的包裝瓶有的會通過再加工的方式進行材料回收,有的則會被直接遺棄在自然界中,很難達到閉環式回收。得不到回收的包裝瓶自然是對能源的一種浪費,而對瓶子材料進行回收加工也沒有明顯體現出對能源的節約,反而會在加工過程中額外消耗一定的能源。其實,很多包裝瓶的重復利用并不需要通過“先打碎,再生產”的方式實現。一些玻璃瓶和塑料瓶在經過幾道簡單的程序后就可以重新貼牌上市。目前對于包裝瓶罐的重復利用,比較先進的做法是這樣的:
1.企業將產品運到市場銷售。
2.消費者購買產品,產生廢棄包裝瓶罐。
3.企業或第三方回收包裝瓶罐,清潔消毒。
4.干凈的包裝瓶罐運回企業,生產新的產品。
這種模式依托生產者責任制進行包裝瓶罐的循環利用,通過簡單的物理方式延長每一個包裝瓶或罐的生命周期,減少能源的消耗。在意大利的一篇名為《分析意大利紅酒聯盟重復使用玻璃瓶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當把玻璃瓶的標準回收模式(回收玻璃材料)和循環回收模式(清洗之后直接使用)按照LCA(生命周期測評)的標準進行比較時,會發現直接重復使用瓶子的方式對環境更友好,主要因為清潔玻璃瓶的方式避免了使用原料再生產時消耗的額外資源和能量。
當下,除了傳統的以回收原料為目的的循環模式,瓶罐類包裝的先進循環模式主要有4種,分別是企業循環多種包裝瓶罐、企業循環單一包裝瓶罐、企業售賣并且鼓勵將循環包裝應用于自營產品、多方聯合鼓勵使用循環包裝。實施這些模式的典型企業或組織如下:
1. Loop公司的“送奶工模式”
2019年美國循環資源公司Loop聯合超過24家世界知名品牌開始推行包裝瓶罐的重復利用模式,所涉及的材料有塑料、玻璃和金屬,也被業內稱為“送奶工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送貨員為消費者把商品送到的同時會取走消費者用完的空瓶。這些空瓶經過清洗、裝填和密封后再送到其他消費者手中。為了維持消費者參與回收的積極性,這類包裝瓶罐在使用時會收取一定的押金,在消費者退回空瓶時可以收回。
2. 可口可樂公司的通用玻璃瓶
可口可樂公司為旗下所有的飲料設計了一款可以通用的玻璃瓶,以方便其進行重復利用。這種玻璃瓶可以應用在可口可樂公司的任何分部內和任一飲料上,僅僅需要一定的清潔程序就可以重新灌裝上市。除此之外,一些可口可樂公司的合作伙伴同樣可以使用這種玻璃瓶灌裝自己的產品,以擴大其重復利用的范圍。
3. 星巴克的重復利用咖啡杯
星巴克公司的每一家店鋪都會有一塊販賣咖啡杯的區域,其中既有喝冷飲的簡易塑料杯,也有玻璃、陶瓷和高級的金屬保溫杯。星巴克允許顧客使用這些自營杯具盛放飲品,以減少一次性紙杯和塑料杯的用量。在這種模式下,容器的清潔環節由消費者負責。消費者在精美的咖啡杯上獲得滿足感的同時,也讓星巴克公司實現了咖啡杯的循環利用。
4. City to Sea組織的“重新裝填”運動
“從城市到海洋”(City to Sea)是一個英國的環保組織,主要致力于阻止塑料對海洋的污染。2015年,這個組織聯合當地的商超和餐廳發起了一個名為“重新裝填”的運動,以減少塑料垃圾的產生。他們在英國的每條主要街道設立了裝填站,可以提供咖啡、食物、水、日用品等商品,但是需要顧客使用自帶的容器來盛放。目前該組織計劃將這個運動在世界范圍內推廣。
這些模式無一例外的都是對瓶罐類包裝進行整體的重復利用,既提高了商品的上架效率,又節省了重復生產消耗的大量能源。傳統的回收再生產模式可能考慮更多的是環保問題,從而造成了用能源消耗來交換環境改善的窘境。這不是長久之計,得不償失。根據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和發展趨勢,瓶罐類包裝的重復利用模式在逐漸向簡便化和節能化發展,而消費者也在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也意味著,未來瓶罐類包裝的回收可能需要從生產端到消費端再到回收端各方的密切配合,才會容易形成現象級的變化。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