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球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黃金時代即將到來【組圖】
全球商業航天具有廣泛的發展潛力
近十年來,全球衛星產業總收入呈現增長態勢,在2018年達到歷史最高(2774億美元),全球航天經濟規模達到3600億美元,接近4000億美元。從具體來看,衛星制造收入近十年來略有波動,但復合增長率仍然達到4.2%。2010年的下降主要由于2009年發射多顆造價較高的科學和政府衛星;2016年的下降主要由于衛星發射數量減少導致。發射服務收入從2009年的45億美元增長至2018年的62億美元,復合增長率3.5%。衛星服務業收入自2015年開始增長乏力,2017年收入達到歷史最高值1287億美元,此后經歷十年來首次下降,主要是由于衛星電視直播(占整個衛星服務業比例超過70%)受到地面網絡電視沖擊導致的增長停滯或下降。地面設備制造收入始終保持強勢增長,十年間復合增長率高達10.8% ,在2018年收入達到1252億美元,主要得益于衛星導航設備收入的增長。
衛星服務業和地面設備制造業最賺錢
提起商業航天,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造衛星和發火箭。事實上,商業航天的業務領域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基礎設施業務類,一是產品與服務類。如果按照大類比較,就總收入而言,基礎設施類業務和產品與服務類業務多年來基本各占半壁江山。但在航天基礎設施類業務里,“悶聲發大財”的竟然是最沒有名氣的地面站和設備類的業務,收入占比達到45.13%。
美國政府積極布局
美國十分重視商業航天的發展,無論是從航天立法還是從政策支持方面,都大力扶持商業航天發展,不斷推出商業航天資助計劃,比如商業載人航天和貨物運輸計劃、商業軌道運輸服務、商業補給服務等。而美國也是全球商業航天產業市場份額最大的國家,商業航天產業興起于美國。
此外,美國航天局通過公私合作,對航天企業進行資金和技術投入,培育商業月球探測力量快速崛起。NASA自2006年起開始提出COTS、CRS、CCDev等商業運輸貨物及商業載人航天計劃,并轉變合作模式,由購買設備轉變為購買服務:私營企業負責項目的運營,包括設計、研發、制造、試驗、發射和運營管理等,而NASA僅負責進度、安全監管等。
中國商業航天崛起
近年來,我國在商業航天領域奮起直追,國家陸續發布政策,支持產業發展。由于目前我國尚未正式頒布《航天法》,與航天領域直接相關的法律法規大多屬于空白。我國目前涉及規范航天發射和空間活動的法律制度有兩個比較具體的部門規章:《空間物體登記管理辦法》和《民用航天發射項目許可證管理暫行辦法》。2019年4月,《國家航天法》已經列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其中將納入商業航天發展。
社會資本支持
商業航天的發展離不開外部力量的支持:社會資本的進入以及互聯網企業跨界。從2015年開始,國內的投資機構逐漸關注商業航天賽道,投資商業航天的機構數目從2015年的24家增至2018年的90家。社會資本的注入,為中國的商業航天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總體來看,商業航天的黃金時代即將到來。進入2019年,商業航天邁出了一大步。2019年中旬,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制的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在我國黃海海域成功發射,將七顆國產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在海上進行固體運載火箭發射試驗。而在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也用一枚“獵鷹9”火箭將首批60顆“星鏈(Starlink)”衛星送入太空。未來,如何以更加開放、融合的模式提升發射的能力將是商業航天發射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的關鍵。
以上數據來源于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衛星應用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衛星應用行業的發展背景、政策環境、市場規模、競爭格局、區域發展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衛星應用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衛星應...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