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版圖:《2019年中國供應鏈管理產業競爭格局全局觀》(附市場份額、企業經營對比、競爭前景)
全球服外包市場穩定增長,BPO增速高于行業增速
伴隨著全球經濟增速遲滯,西方國際陷入了結構性經濟衰退周期,全球外包服務行業的增速趨于平緩。根據IDC的數據,2012-2017年全球服務外包行業一直穩步增長,但是增速有所放緩,預計2018年全球服務外包行業市場規模將會達到19768億美元左右。
在傳統服務領域,ITO增長了4%,達到199億美元,BPO盡管在年底有所反彈,但總體下降2%,為60億美元。ITO和BPO在2018年創下了大額合同簽署數量的新記錄。ITO簽署合同1332份,比2017年增長了5%,BPO簽署合同495份,增長了23%。
從行業分布看,目前信息技術外包(ITO)仍然是服務外包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約占全球服務外包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但未來商務流程外包和研究與發展外包有可能獲得更快的發展。目前,信息技術外包全球市場份額約為51.75%,R&D服務外包全球份額一直穩步提升。除來自制造、金融、通信傳媒等垂直領域的發包需求外,來自醫療保健、公共事業等領域的外包需求,也正在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從長期來看,這些領域很可能成為未來服務外包市場增長的新亮點。商務流程服務外包呈逐年上升趨勢,且增速快于服務外包行業增速,以致于全球BPO市場份額不斷上升。
BPO市場規模逐年上升,客戶管理與行政管理占據市場主流
全球商務流程服務外包(BPO)市場規模呈逐年上升趨勢,由于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西方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等原因,增速在2016年開始有所下滑,但仍高于服務外包行業增速。2018年,全球商務流程服務外包市場規模約為5337億美元,較上年提升4.20%。
現代經濟條件下,企業所面對的市場需求多樣化、個性化、變化頻繁的特點日益突出,而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通過專業化分工、服務外包的手段提高核心競爭力、提升對市場的響應速度、降低非核心業務的運行成本成為企業競爭的主要熱點。其中,通過利用高效的外部供應鏈服務平臺、借助專業的供應鏈管理公司所提供的服務,改進企業的內部供應鏈架構,提升供應鏈的運行效率,降低供應鏈的運行成本,是現代經濟的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
包括企業內部運營、企業服務、供應鏈管理在內的全球業務流程外包市場規模結構分配中:供應鏈管理約占10%。
國內行業規模持續擴大,市場在波動中成長
供應鏈概念自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以后,近年來隨著制造的全球化,在制造業管理中得到普遍應用,成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由于受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經濟及用戶需求等的不確定性的增加、技術的迅速革新等因素的影響,供應鏈管理雖然提出時間較短,但已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其發展大體可以分為傳統物流管理階段;第三方物流管理階段以及專業供應鏈管理階段。
供應鏈管理行業營業收入的增長率水平幾乎一致保持在25%以上,除去2018年經貿摩擦導致國內外經濟形勢不穩定,人民幣匯率震蕩加劇,對全球供應鏈業務有一定影響;同時,去杠桿的推進,對于資金依賴程度較高的供應鏈管理企業來說,也存在一定的挑戰,因此營業收入增速明顯放緩,2018年增速下滑至3.1%。
從供應鏈管理行業凈利潤來看,增長率波動較大,2010-2016年期間凈利潤持續保持2位數增長,到2016年增長率達到64.9%。但在行業整體結構調整的情況下,凈利潤在近兩年甚至出現了負增長,2018年凈利潤為-37.7億元,同比下滑182.1%。
行業尚處于導入期,行業整體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據北京中物聯物流規劃研究院《中國供應鏈管理藍皮書》數據顯示,目前入選藍皮書供應鏈管理標桿企業案例的優秀企業有122家,所屬行業分布較為分散,主要集中在第三方物流、供應鏈管理和制造領域,占比高達52.5%。電商、商貿流通、汽車供應鏈等領域入選藍皮書的企業有33家,占27%,除此之外,醫藥物流、冷鏈物流、軟件、零售、物流地產、銀行等等各細分領域也均有企業涉及供應鏈管理創新。
目前,我國供應鏈管理行業尚處于導入期,行業整體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服務商大多數專營一個或者少數幾個行業,在目標行業的成績突出。不同行業的供應鏈狀況差異極大提升了企業跨行業競爭的難度,因此目前大多數專業供應鏈管理服務商均是集中服務于一個或少數幾個行業,鮮有供應鏈管理服務商同時服務眾多領域。例如,普路通、怡亞通主要服務于醫療器械行業及電子信息行業;飛馬國際、前程石化主要服務于能源石化行業;安吉天地、原尚物流主要服務于汽車行業。
從國內外競爭格局上看,供應鏈管理首先出現在國外,由于國外供應鏈管理巨頭業務發展相對成熟,并且其供應商、生產廠商和客戶大多為各領域內的國際領先企業和跨國公司,在運作模式、管理經驗以及擁有的供應商和客戶資源方面較國內供應鏈企業有一定優勢,因而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其代表性企業有英邁國際、香港利豐、臺灣聯強等。
交易類企業收高毛低,服務類企業則相反
近10年才開始逐漸發展,業務范圍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服務范圍幾乎涉及各行各業。按盈利模式分類:交易類、服務類和和綜合類。
交易類:自身參與貨物的買賣,利用流通過程中存在的價差、利差和匯差來賺取利益,而這些差額主要來源于企業擁有的強大的信息優勢、規模優勢、資金優勢和專業優勢等,幫助企業獲取低價商品、批量折扣以及低成本資金。
服務類:提供專業解決方案、向企業收取服務費來盈利,企業本身不參與產品的流通過程。依賴具有專業技能的人員來為客戶提供深度定制化的解決方案。
從代表上市企業營收和利潤情況來看,15家上市企業中,營收規模前7的企業基本屬于交易類企業,這些企業毛利率相對較低;而后8家企業,幾乎處于服務類企業,營收規模普遍較小,毛利率相對較高。綜合來看,交易類供應鏈公司基本都屬于收入規模大、毛利率低;而服務類供應鏈公司的收入規模不大,毛利率較高。
競爭前景:估值被低估,存在一定增值空間
目前,供應鏈管理板塊市盈率21.3。從企業市盈率來看,高于行業平均的企業幾乎都是服務類和綜合類的,其中飛力達和怡亞通最高,分別為501.6和300.8。密爾克衛、暢聯股份市盈率水平中等偏上,與它們2018年的業績表現較為一致。嘉友國際和建發股份2018年業績較好,市盈率卻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一定程度上被低估。
綜合2019年第一季度的表現,營收和利潤實現平穩甚至高速增長的公司有密爾克衛、原尚股份、嘉友國際和廈門國貿。業績好但被明顯低估的供應鏈管理企業目前有嘉友國際和廈門國貿,原尚股份也有一定的增值空間。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供應鏈管理服務行業市場前瞻與商業模式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供應鏈管理服務行業的發展背景、產銷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供應鏈管理服務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供應...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