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裝配式建筑市場概況與發展趨勢 三大驅動因素助推 行業空間實現持續擴容 【組圖】
兩種主流結構體系盛行 鋼結構應用更廣泛
裝配式建筑是指建筑的結構系統、外圍護系統、設備與管線系統、內裝系統的主要部分采用預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其最顯著特征在于預制性。裝配式建筑采用“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式施工”的模式,以預制構件在施工工地現場裝配,而非傳統的現澆模式。相對于傳統建筑模式,裝配式建筑具有更加“環保、高效、高質”的特征。
近年來,我國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呈現出雨后春筍的態勢,雖然短期內還無法與傳統的磚混水泥房市場競爭,但隨著國家相應政策的推行落實以及各省市紛紛出臺的建筑產業化扶持方針,將推動國內裝配式建筑產業鏈的快速向前發展,在未來我國樓房、工廠、學校、民宿將逐漸實現裝配化,國內建筑產業裝配化模式將會得到大范圍普及。
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筑市場中的兩種主流結構體系分別為混凝土預制件結構(PC構件)、裝配式鋼結構。其中混凝土預制件結構使用在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橋梁以及政府保障性住房項目,裝配式鋼結構使用在大型的電力廠房、展覽中心、一至兩層民用建筑、學校等建筑。與混凝土預制件結構相比,鋼結構優勢更明顯,而它的優勢來源于其設計安裝流程上的獨特性。
由于裝配式鋼結構擁有多種不同的材質以及具有自身重量輕、承載能力強、可塑性強、抗震性強、綠色節能等優勢,使得它在國內的建筑業應用較廣泛,主要以非住宅建筑為主,包括公共建筑、廠房、橋梁等。
三大驅動因素助推 行業空間實現持續擴容
目前,國家大力推行裝配式建筑由三大因素驅動:首先為主題催化,因為裝配式建筑與環保限產、美麗中國、長租公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雄安新區建設等政策主題完美契合;其次是產業升級,由于國內人力成本的增加與技術水平的升級正在倒逼傳統建筑產業轉型升級;最后為企業優化,與傳統的建筑企業相比,裝配式建筑企業運營效率更高,使得其建設周期縮短 40%以上,并且裝配式建筑企業可獲得很高的補貼,從而企業可以拿這些補貼資金來優化自己的產業鏈。正是由于這三個驅動因素的加持,使得我國裝配式建筑行業市場規模從2012的1424.8萬平方米快速增長到2017年15240萬平方米,預計到2018年全國新建裝配式建筑面積將達到19000萬平方米。
未來裝配式建筑將在農村大放光彩
從行業開始發展至今,我國裝配式建筑幾乎全部覆蓋在城市建設上,卻沒有真正得在農村發展起來。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各地政府以及相關建設企業在裝配式建筑上的宣傳力度較弱,沒有在其深度上做文章,使得農村居民對于裝配式建筑的理解只停留在概念上;另一個為廣大農村居民也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沒有同步了解國家頒發的相關行業政策,以及對裝配式建筑的知識與技術了解不夠、市場行情不明晰。
因此,隨著國家層面上的相關政策的推進以及廣大農村居民變得越來越知悉市場行情,我國裝配式建筑行業將會在廣大農村大放光彩。
以上數據來源于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裝配式建筑行業戰略規劃和企業戰略咨詢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第一篇為現狀篇:第1章分析了裝配式建筑行業的發展現狀;第2章分析了行業面臨的新形勢;第3章分析了現有企業競爭態勢及策略;第二篇為裝配式建筑行業發展規劃篇(3-5年...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