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獵鷹9號”升空完成2017年最后一射,中國火箭發射商業市場前景可期?
2017年12月23日,美國著名私營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完成了其2017年最后一次太空火箭發射任務:獵鷹9號從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這也是該公司2017年以來的第18次太空發射任務。此次發射任務是為客戶銥星通信公司(Iridium)把10顆第二代銥星系統(Iridium Next)衛星,送入近地軌道,這也意味著該公司又一個"一箭十星"的商業發射目標圓滿完成。
而緊接著,SpaceX將在2018年的1月開啟下一個重要里程碑:公司計劃在2018年1月執行"獵鷹重型"火箭的首次發射任務。其中,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的跑車Roadster將搭載此次火箭被送至火星軌道的消息也讓人備感期待。
商業航天活動頻繁,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靠近3000億美元
正如上圖所示,火箭發射升空的那一瞬間是如此的耀眼奪目以至于讓人沉浸在這樣美輪美奐的景象之中無法自拔。然而,筆者可以偷偷的告訴你,這只是今年SpaceX18次火箭發射當中的一次而已,這也僅是2017年世界火箭發射近60余次當中一次而已!
圖表2:不同國家火箭發射次數統計(單位:次)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在這60余次的火箭發射中,有一大半的任務是為商業市場而服務,尤其是美國的火箭發射中,SpaceX占據的18次、洛馬和波音組合的聯合發射同盟占據的8次均為商業發射。可見,火箭發射商業市場在一次又一次的發射當中規模也越來越龐大。
說起火箭發射的商業市場,也就是為商業活動而進行的火箭發射,一般火箭發射提供商可以幫助客戶將衛星或者其他航天器通過火箭載運至特定軌道從而滿足商業主體的需要。火箭發射商業市場大規模發展起步于20世紀末期,以SeaLaunch公司為首的商業航天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開展航天發射的商業活動,雖然該公司于2014年宣告解體,并于2016年被俄羅斯一公司收購,但這并不能抹去它給商業航天市場做出的貢獻。據美國航天基金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已經達到2455億美元的規模,2016年和2017年商業航天發射活動熱鬧依舊,尤其是2017年各航天大國都在商業火箭發射領域發力,預計2017年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達到2668億美元左右。
圖表3:2014-2017年全球商業航天產業市場規模變化趨勢(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一邊火熱一邊冷,中國商業火箭發射市場發展解析
全球火箭發射商業市場規模如此之龐大,然而中國所能分到的蛋糕卻是"寥寥無幾",許多讀者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我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為何分不到一塊大的"蛋糕"?",這也正是筆者的疑問。于是,筆者帶著這樣的疑問開始了"茫茫"的探索之路。通過對資料的大海撈針,筆者也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總結起來有以下兩點:
一是大國封鎖。大國封鎖,其實不難理解,說白了也即是美國對中國崛起的"阻攔"。其實早在1985年國家就已經開始了中國火箭對外提供商業發射活動,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中國對外火箭商業發射正如火如荼之際,美國突然宣布禁止中國發射美制衛星以及應用美國零部件的衛星的政策,導致中國自1998年以來再沒有發射過一顆美國衛星。而在美國衛星全球盛行的大趨勢下,中國火箭發射商業市場遭受的損失可想而知。
二是技術實力還不夠。雖然美國禁止中國發射美國衛星表面上看是處于借口,不過在當時的形勢下,中國不僅面臨著國際封鎖,國內技術環境也比較嚴峻,在火箭發射的可靠性上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當時與澳大利亞和瑞典等國簽訂的火箭商業發射訂單均以失敗告終。
解決三個問題,中國火箭商業發射市場騰飛將是"箭在弦上"!
"實力才是王道!"這話一點兒不假。在舉國奉行"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國家戰略下,我國的火箭技術實力有了顯著的提升,近年來隨著長征系列火箭研制步伐的加快,長征三號、五號以及六號火箭進入商業領域的步伐也逐步加快,如2016年完成尼日利亞通信衛星、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一號、玻利維亞通信衛星、老撾一號通信衛星、白俄羅斯一號通信衛星等衛星出口和在軌交付,為土耳其藍突厥2號地球觀測衛星提供商業發射服務,成功搭載發射厄瓜多爾、阿根廷、波蘭、盧森堡等國的小衛星等;2017年12月11日0時4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阿爾及利亞一號通信衛星(阿星一號)發射升空。可見,近年來我國火箭商業發射正在走出所謂的"封鎖",實現量和質的不斷突破!
然而,在取得如此之大的成績之后就意味著中國火箭發射商業市場已經所向披靡了嗎?實則不然,以筆者看來,不解決以下問題,中國火箭商業發射市場依然無法與強國相抗。
一是成本問題,火箭發射報價無優勢
首先是成本問題。從報價上看,中國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看似略占優勢,然而隨著美國獵鷹號系列運載火箭箭體回收技術的研發成功,火箭箭體回收可以為獵鷹-9節約近30%的成本,從而使其報價降低至3700萬美元左右,導致我國火箭商業發射報價優勢蕩然無存。
圖表4:各國火箭發射報價情況及評價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是技術的可靠性有待提高
其次是技術的可靠性問題。這一方面,中國火箭技術和衛星技術雖在60余年的歷程中得到了日新月異的發展,但在技術水平上與日本推出的"H-3"火箭和"阿里安"-6火箭、美國的獵鷹號系列火箭等還有一定差距,價格上的優勢也會因大量采用新技術被吞噬。同時,國內衛星技術水平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也存在一定差距,國內衛星的國產化率還有待提升,國產衛星的可靠程度還需提高。
三是民營企業參與度低
最后是民營企業參與度問題。從全球看,美國是民營企業參與火箭商業發射市場程度最高的國家,目前除SpaceX、藍源公司兩大巨頭之外,仍有眾多私營企業參與其中,美國火箭發射商業市場主體比較活躍。而反觀中國,除國家航天局主導的企業之外,鮮有民營企業的影子,民間資本活躍度以及積極性都不高,這對需要大量資本支撐的火箭發射商業市場的擴容極其不利。
但這一狀況正在發生改變:2017年1月13日,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與丹麥GomSpace公司舉行了火箭發射服務簽約儀式,這是我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承接的第一筆國際市場商業火箭發射服務訂單,也標志著中國商業航天取得新進展。在民營企業積極參與的帶動下,中國商業航天的未來值得期待!
以上分析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